第174部分(第1/4 頁)
新幣迅速流通不僅平抑了物價,還帶動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各種大小工廠在冀州遍地開花,其中以磚石、水泥、養殖以及紡織四大行業為主,構成了新的工業帶,官府的稅收因此足足提高了近四成。
《商報》對於高勇發行新幣穩定物價的舉動表示了完全種,上面還刊載了奉天商學院研究生所寫的專項評論,詳細寫出了這種新幣的種種好處。《士報》不甘落後,也對這種舉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隱約暗示高勇有不臣之心。為此,許多老士子集合起來到政務院遞交請願書,甚至有幾個還在門外靜坐以示抗議。
遇到這種異崇固分子高勇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正在煩心之際,大儒管寧站了出來,他親自撰寫了文章,詳細解釋了新幣發行的種種好處,比如稅收增加後,對於教育、道路以及農業設施的投入都大幅提高,百姓直接獲利,以此表達對高勇的種,指出發行新幣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應當全林。
看到大儒管寧都種發行新幣,那些士子再也不好說什麼,只得唉聲嘆氣紛紛打起揹包遠徙他鄉。
不久,鄴城擴建完畢,規模堪比奉天,由此鄴城成為了冀州的經濟與交通中心,更是連線幽州與兗州、青州、幷州的樞紐。
一月末,新年的歡樂氣氛尚未散盡便又有兩條令人振奮的好訊息傳來:科學院的地質研究小分隊在邯鄲附近找到了一座擁有大量優質鐵礦石的大型鐵礦,是為邯鄲鐵礦;其後另一隻小分隊在右北平的土根附近找到了第二處大型煤礦土根煤礦(也就是現在河北省的開灤煤礦)。
新的煤礦與鐵礦極大地增強了高勇決戰天下的信心,很快由高勇親自選址位於冀州邯鄲附近的邯鄲鋼鐵廠與邯鄲軍械廠開始動工,而在土根煤礦附近則專門修建了焦炭廠,用來生產鍊鋼用的焦炭。
初平三年(公元92年)二月初,江南揚州依舊是風雨飄搖,孫策與劉繇還在不停地整軍備戰,廬江郡和丹陽郡硝煙瀰漫,戰爭一觸即發。袁術和劉表倒是一反常態地安靜,沒有任何敵對行動,懼與南陽一帶歌舞昇平。
黃河北岸,飽經戰亂的冀州經過五個月的重建已經煥然一新。厚雪覆蓋下的土地依稀可見新分農田的印跡,整齊的溝渠縱橫田間,新設立的村落依山傍水,田園風情濃郁,裊裊炊煙騰空升起,在夕陽的映照下別有一番韻味。
冀州的主要道路基本修建完畢,主要的城市已經被寬大公路連線。主幹道路面平坦光滑,由中間到兩邊呈現微微的弧形,路邊還修有排水渠,既可以防水,又可以保證高速行駛的馬車不會側翻,不過卻需要經常地維護修繕。
次一級的道路則採用青石修成,不需要經常地維護。不過由於路面不平整,使得馬車無法高速行駛。
在通往上黨壺關的官道上,一支沒有任何旗號的車隊不緊不慢的向著西北方向前進。這值隊使用的馬車並非尋常的商人所用,更加堅固的車體以及更多的馬匹牽拉是它明顯的特徵。車隊前後左右不斷出現巡邏的黑甲騎兵。
大約三十餘輛四輪馬車,沿著道路不斷地前進。每到一處村莊,車隊都會吐來。隨後便會有人進入當地百姓的家裡詢問生活狀況,詢問土地分配情況和過冬糧食的儲備等等……沒有錯這就是高勇。
冀州平定之後,高勇立即開始了在冀州全境的巡遊,由南到北,由東到西,深入到每一個百姓的家裡,瞭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這一次來到了最後巡遊的地方高勇實際控制的幷州上黨郡東部地區∩於這裡處於戰亂的時間多達五年,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所以高勇特別著重的走訪了幾個村子,所見所聞讓人倍感心酸。
這一日,當高勇一行剛剛出了潞城十餘里,便在路上遇到了許多正在趕向冀州的人。看到這些衣衫襤褸、步履蹣跚、面黃肌瘦、顯然是逃荒逃難的人,高勇命令車隊停止前進,將所攜帶的部分糧食分發給了這些難民。
看他們飽餐一頓之後,高勇找到了其中的長者詢問了情況。
原來這些人都是來自幷州北部黑山賊控制區的人,在黑山賊的壓迫下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活下去,只好逃離家鄉,到沒有戰亂的冀州。
高勇看到他們的樣子心裡十分難過,當即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他們趕到趙國,到哪裡後便會有人給他們食物與土地。這些百姓聽到這個好訊息歡騰鼓舞,紛紛跪拜。
當高勇示意他們起身並打算繼續趕路時,跪拜恭送的百姓中間突然跑出一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訓練有素的兩名衛兵即刻上前攔阻,誰知這個年輕人用力一撞便將兩名魁梧的衛兵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