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2/4 頁)
之後孫策將原來的三萬士兵擴充為五萬,自領廬江太守,呼叫自己的親信控制了廬江郡的大小縣城,對於袁術派來的官員一率架空,不讓他們有實際的權力,從此嶄露頭角的孫策開始脫離袁術控制邁出了自己爭霸天下的腳步。
這時的揚州刺史劉繇深深感到了孫策那咄咄逼人的氣勢,急忙命令部將張英、於糜、樊能和陳橫各自領兵一萬進入丹陽郡,自己也親自提兵三萬開赴丹陽郡並且在丹陽一線擺開了陣勢,準備與孫策決戰,重新奪回廬江。
廬江的失守其實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劉繇的麻痺大意,他沒有想到孫策會偷襲,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廬江已經丟失大半。等到丹陽準備得差不多了,劉繇便命令笮融進入九江郡,在那裡招募了三萬士兵;命令薛禮進入吳郡招募三萬士兵,準備由三個方向夾擊盤踞廬江的孫策。
一時間,江南再次風雨飄搖。高勇看到相關的情報後,嘆息道:“如果我們還有能力出兵的話,我一定也要到那裡去練練我們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不過這樣子一來,又便宜孫策了!”
賈詡奇怪道:“主公,情報上顯示,劉繇佔有絕對的優勢,為什麼要說孫策會得勝呢?”
高勇笑著說道:“笮融何許人?自私自利的小人!劉繇將九江郡交給這樣的人,只會再養出一個敵人而已。至於那幾個部將,都是不堪大用之人,在我這裡也就是個團長的待遇。不過我倒認為這場仗會打好一段時間,好戲即將開始了!”
初平二年(公元9年)十一月,由於貨幣存量繼續增加,加之今年北方普遍乾旱,糧食產量略有下降,導致青○、豫、司、並五州的糧食價格再創新高,幾乎是一天一變,貧苦百姓除了上繳稅賦田租之外幾無餘糧。
幽、冀二州因為擁有東北平原的獨特優勢,糧食產量雖然能夠自給自足還略帶富餘,但受到周圍州郡的影響,價格也在步步攀升。更要命的是青、並二州的貧苦百姓紛紛逃入冀州,這些人的衣食供踴能有官府獨立承擔,負擔日重。
而且隨著戰事結束商貿流通,流進冀州的小錢越來越多,佔到了每月稅收的兩成。為此田疇數次找到高勇請求制定政策平抑物價。高勇看到五銖錢的貶值速度越來越快,用不了多久便會得到崩潰的地步,而直接受到傷害的卻是百姓!
於是,高勇再次在鄴城召開了政務會議,專門討論處理此事。會上,高勇說道:“諸公都知曉此次會議的主要議題,現在物價飛漲,弄得百姓怨聲日盛、商戶苦不堪言,各地議院及商會會長多次上書請求官府解決。故此,召集各位商討是否應該發行新幣以平抑物價。”
陳群最先發言:“主公,屬下贊同發行新幣。”話音未落,荀便睜著難以置信的眼睛望向陳群,彷彿看到了一件十分費解的事物。
陳群起身離座,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張紙分別交給政務院的幾個部門主官。隨後開口道:“紙上清楚地寫著最近三年來主要物價的變動,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糧價。前年,谷每石為三百七十錢,至去年底漲到每石四百七十錢,截止到今年十月,冀州的平均價格達到了每石五百五十錢,而周圍州郡則普遍在六百錢左右,短短三年漲了近一倍。如果不是我幽冀二州生產平穩產量充足,只怕現在北方的糧價早已超過七百錢了!我等秉承主公意圖儘量將小錢從官府開支中扣除,結果造成近兩年歲入盈餘急速下滑,扣除各種正常開衷及安頓流民外幾無樞。換句話說,現在已經在吃以前的老本!”
荀皺褶眉頭問道:“這又如何?物價上漲,官府的稅收不也是水漲船高嗎?”
田疇起身答道:“參贊此言稍有不妥。稅收雖然跟著上漲,但要落後於物價上漲的速度,依此推論每月都要少收近半成,而最為讓人登的是稅收中小錢已經佔到了兩成,民政部又不用小錢支付開銷,故此幽、冀二州的稅收還要再扣掉兩成……如此下去實在不堪設想!”
商務部主官趙勝說道:“正如主公所說,我這裡存有各地商會送來的請願書百餘封,裡面幾乎都提到消官府想辦法平穩物價,使商戶能夠正常經營。如今錢幣越來越不值錢,幷州、司州一帶已經出現以物易物的情況了。還有,部分商人用大量小錢私自收購糧食囤積起來,這也等於變相讓官府承擔買糧的貨款。最可氣的是董卓在長安肆無忌憚地私鑄小錢,這些錢透過各種途徑大部分都流進了主公治下,也就是說,董卓在長安荒淫無道所花費的正是幽、冀二州辛苦之錢啊!”
荀沒想到其中牽扯到如此多的利害關係,低聲說道:“這些我倒不是不清楚,只是這發行新幣恐怕會招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