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逐鹿崇禎末年 > 第123部分

第123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寇地大軍又衝了過去。後邊的騎兵一個個恐怕落後,紛紛用馬刺敲擊馬腹。就如同賽馬般的衝了出去。

流寇地士兵看到山東鎮地騎兵又殺了回來。一個個面如土色。根本就沒有一點抵抗之心。只恨爹孃少了兩條腿。劉芳亮這時候已經集結了近兩三千地悍勇兵士。準備阻截“禮”字營再次衝鋒。但是王守禮大兵這麼殺了個回馬槍。流寇已經沒有絲毫士氣。四處亂竄。劉芳亮地大軍不但沒有阻截住“禮”字營地騎兵。反而被四處亂竄地士兵再次將劉芳亮地隊伍衝亂。劉芳亮只好望著“禮”字營呼嘯而過地騎兵肆意砍殺著自己地兵士而去。根本就使不上任何力氣。

城上地闖王看到劉芳亮大軍已經有了潰散地前兆。不敢耽擱。連忙又派出兩萬大軍支援。雖然這兩萬大軍多數都是野性難訓地悍匪山賊。戰力較之劉芳亮地兩萬精兵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看到援軍開到。劉芳亮地兵士終於恢復了一些士氣。在各自軍官地呼喝下。漸漸恢復了建制。而就在這時西門方向也傳來了隱隱約約地爆炸聲。

王守禮見到對方又出了援兵。而且最先出來地大軍已經恢復了一絲士氣。正在集結。而且西門傳來了爆炸聲。預示著西門戰鬥已經打響。望著對方數萬大軍。王守禮絲毫沒有一絲擔憂。反而冷笑了一聲。自言自語地說“現在該是分兵地時候了。”因此他朝著身邊地一個遊擊將軍說:“高德忠。你帶三千五百騎兵援助西門。南門地這點雜碎就交給我了。”

高德忠忙稱領令。帶著三千五百兵馬脫離隊伍朝著西方而去。“禮”字營一共有五千騎兵。經過剛才一個來回地衝鋒。死傷大約有三百人左右。因此王守禮只給自己留了大約一千二百人左右地騎兵用來牽制闖王四萬大軍。當然現在已經不到了四萬。經過地雷地打擊和王守禮地衝鋒。流寇足足損失了近三千人左右。而且許多流寇看到山東鎮厲害。趁著地雷亂營地時候不少人打了小差。因此現在劉芳亮地兩萬大軍剩了不過一萬五千多人。近一萬六千地樣子。加上應援地兩萬人。兵力大概在三萬五六地樣子。

王守禮雖然只剩下了一千多人。面對三十倍與己地流寇絲毫沒有懼意。“雨”字營地伕役已經將大約七八十重傷地騎兵運往了“國”字營臨時搭建地戰地醫院。可以使王守禮輕裝上陣。不少傷勢不重地兵士輕傷不下火線。簡單地自己包紮了一下。重新回到佇列中來。

劉芳亮這時候已經將大軍約束住。而闖王派出來地兩萬援軍也歸他指揮。他正要利用三萬多大軍好好和“禮”字營好好地打一打呢。不想“禮”字營卻分出大多數人馬朝著西方而去。劉芳亮馬上就意識到對方是援助西門。因此連忙揮軍進攻剩下地“禮”字營。

王守禮帶著“禮”字營緩緩而退,一邊後退,一邊使用弓箭射擊。要知道“禮”字營的騎兵營是從弓兵營改編而來,因此“禮”字營雖然不能說百發百中,但是命中率也是非常高,一時間闖營的傷亡比較大,劉芳亮連忙命令持有盾牌的兵士上前護衛,才降低了損失。王守禮看到弓箭已經不能奏效,帶著騎兵營緩緩退卻。但是“禮”字營地騎兵一直與劉芳亮的大軍保持一百步的距離,雖然是退卻但是絲毫沒有敗走的意思。

城頭上的闖王在劉芳亮衝出去的時候,對方大營只出了一個騎兵營就非常困惑,他還以為火器營埋伏在軍營之中。後來聽到西門的爆炸聲和看到王守禮分兵西去,終於恍然大悟,看來對方已經偵知自己突圍的主方向是西門。那麼劉宗敏那邊危險就大增了。闖王剛想到這裡,西門方向就傳來了密如爆豆般的火器發射的聲音,闖王不由大急,連忙派人聯絡西門地劉宗敏,讓劉宗敏視情況而定。如果大軍還沒有出去多少,馬上退回來,暫緩突圍。以便再觀察一下山東鎮的動向再做決定。但是闖王醒悟的時間還是晚了一些,他派出去地傳令兵剛剛走了不久,劉宗敏的傳令兵就到了闖王這裡。

闖王聽說劉宗敏派來傳令兵送信。連忙叫了過來,著急的問:“西門的情況怎麼樣?”

那個傳令兵一臉的懊喪。幾乎是哭著說:“闖王,西門現在已經落入到了山東鎮地包圍之中。總哨爺都受了傷。”

闖王聞言不由一驚,忙問說:“西門不是隻有山東鎮七八千騎兵嗎?咱們十多萬大軍。怎麼會落到山東鎮的包圍之中呢。”

傳令兵搖頭說:“西門足足有三四萬山東鎮人馬。”

“三四萬兵馬?”闖王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怨不說劉芳亮剛剛衝出去的時候,對方只出了一個騎兵營,而不見火器營,現在西門又傳來火器營地聲音,原來田羽早就瞞天過海,將火器營調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