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逐鹿崇禎末年 > 第202部分

第202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戮我士民,豺狼突於宗社,犬亥踞於朝廷,妖氛吐焰,日月無光。羽等智不足以效謀,憤何辭以即死。嗚呼,自有乾坤,鮮茲禍亂之慘,凡為臣子,誰無忠義之心。漢德可思,周命未改,忠誠所感,明能克逆,義旗所向,以一當十。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田羽的這一檄文,以欽差的身份號召天下為帝后復仇,為復辟大明而戰鬥。檄文所經之地,掀起復闢的狂潮。)

第二百六十六章 仍是朱家之天下

自成對田羽掀起的反抗潮非常忌憚,奉命守衛京師的來訊息,自從田羽釋出討賊檄文後,北京城內政治氣候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謠言四起:“哄傳田羽將率山東鎮鐵軍十萬揮兵南下。又傳左良玉率兵北上,又有訊息稱太子已經被山東鎮救起……”城內外各處都貼滿了各種告示:“請我民各著縭素,齊心復仇殺敵。明朝氣運未盡,人思效順,二十日立東宮。今大明運當中興,太子神異,大小百官即宜共輔太子,仍行明朝之事,即有神助之。

毋依然叛逆,不思明朝,立有天譴……”在這樣的宣傳下,不少大明的遺老遺少紛紛製作素旗應變,許多投靠大順的明朝官僚紛紛設法逃離京師,投奔田羽,有些人甚至扮作僧道混出京城。

李自成知道這樣情況下只有擊敗田羽才能澄清謠言,讓大明的遺老遺少們放棄抵抗,因此李自成率領大軍對山海關展開了猛烈攻擊。田羽沒有像對付張~那樣出擊,而是率領“智”、“信”兩營憑著山海關之險固守。李自成連續攻擊了兩次都被山東鎮擊退,山東鎮的火器給流寇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李自成知道拖不得,一旦自己在山海關攻擊受挫的訊息傳出去,恐怕會掀起更大的反抗**,因此親自督戰,攻打山海關。

流寇攻城的手段很落後,本來李自成運來了大量的火炮惜李自成他們使用的都是原來大明出產的火炮,無論從威力還是射程,已經遠遠落後于山東鎮的火炮,“信”字營原來的火炮有不少留在了松錦兩城,為了奪取京師,田羽特意命山東鎮水師運來了大量新炮些新炮清一色的都是九磅炮,火力、射程有了明顯的提高。第一天炮戰,李自成的炮兵就損失殆盡。李自成不得不才採用最古老的攻城武器,雲梯。流寇在將領的督率下,如同螞蟻般朝著山海關攻了上去,面對如潮般的流寇,“信”字營遂發槍槍手不停歇的開始射擊。子彈狂風暴雨般的朝著流寇傾瀉,流寇死亡的人數越來越多,城下的屍體堆積如山,劉宗敏看到這樣的情況了三層甲冑,率領一群死士開始攻擊。劉宗敏雖然驍勇,但是實力的差距不是個人驍勇能夠彌補的,經過一個時辰的苦戰,死士傷亡殆盡,劉宗敏也從城上跌落下來,幸虧城下是大量的屍體,讓劉宗敏逃脫一難,但劉宗敏也摔得數處骨折法再次上陣。

李自成連續攻擊了兩天,連城都沒有上去過,反倒折損了近萬兵士,在強大的火力面前,流寇計程車氣也是大挫。李自成只好收兵回營,商討對策。但是田羽卻不給李自成任何機會,李自成剛剛收兵,山海關關門就被山東鎮開啟,騎兵盡出,朝著李自成大營殺了過去。田羽這一次將全部家當都用上了開田羽的四營騎兵,高第三千騎兵,剛剛趕到的關寧鐵騎、白廣恩騎兵鮮騎兵也加入了戰鬥。

流寇苦苦攻擊了兩天沒有休息,剛剛回營被田羽殺了一個出其不意,李自成在收兵回營的時候倒是派了高一功、李友兩人率領騎兵警戒兩人的騎兵如何是如狼似虎山東鎮的對手,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敗了下來著明軍騎兵的攻擊,流寇大營不少地方都陷入了混亂之中。

李自成雖然竭力想穩住陣腳,但面對明軍狂風暴雨一般的衝擊,流寇再也堅持不住,紛紛退走,有個別地方竟然是大潰。李自成看到這樣的情況,忙命令高一功率領騎兵在後面斷後,為大順軍逃命贏取時間。高一功原本率領的騎兵早已經被山東鎮打散,李自成將自己的親衛營交給高一功,同時又將劉宗敏主力騎兵一萬人交給高一功,使得高一功湊足兩萬騎兵,阻擋明軍。

高一功堅決的執行了李自成的命令,而且這兩萬騎兵大多數都是流寇的精銳,不少人都是大順的死黨,因此爆發出極大的戰鬥力。

明軍雖然兵力眾多,但實力強勁的只有田羽的四營,祖大壽的關寧鐵騎雖然曾經名揚天下,但是現在的關寧鐵騎早就不是往日的關寧鐵騎,因此戰力根本就不能和當日的關寧鐵騎相比,至於白廣恩的騎兵戰力連流寇都不如,朝鮮騎兵戰力更是低下,當朝鮮騎兵趕到山海關的時候,不少山東鎮的騎兵將領私下裡紛紛嗤之以鼻:“這樣也算騎兵?恐怕這些人給自己擦鞋都不用。”不過人家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