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逐鹿崇禎末年 > 第194部分

第194部分(第2/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地騎兵部隊,快速的朝著瑪沁的部隊衝了過來。雖然距離很遠,但一看就知道這些騎兵不是自己人,而是大明的騎兵部隊。

瑪沁不由罵了一聲娘,本來以為這次運糧能夠順利完成,不想馬上就要到錦州了,反倒出事了。著急也沒有用,瑪沁有些後悔自己太大意了,糧車根本就來不及聚集在一起了,看來只好將騎兵集結起來和對方死戰了,要是對方採用游擊戰術燒燬糧車就麻煩了。這時候韃子兵也發現了情況,一個個神情緊張起來,在各自將領的命令下開始集結。

那幾個偵騎距離瑪沁還有三四百步地時候,就開始紛紛大喊:“敵襲、敵襲。”

瑪沁表情一苦,大明騎兵已經可以看到,這時候提醒還有什麼用,隨著大明騎兵前進,瑪沁更是心寒膽戰,從騎兵的規模上來看,至少有近兩萬人地規模,錦州城的山東鎮騎兵不過一萬五六,大明哪來的這麼多騎兵,不過瑪沁知道田羽用兵神出鬼沒,也來不及考慮這些騎兵從哪裡趕過來的,一邊下令糧車停下來等候後邊的糧車,一邊開始集結起來的騎兵佈陣。

這支大明騎兵正是祖大壽甥舅三人率領地關寧鐵騎,祖大壽接到田羽的書信後,沒有任何遲,率領關寧鐵騎就出動了,有“暗”字營作為前導,他們很容易就繞過了錦州,也沒有驚動皇太極大軍。剛才,祖大壽他們發現了韃子輜重部隊地偵騎,知道行跡暴露,便全速前進,準備給韃子來個出其不意。

祖大壽看到對方的輜重部隊根本就沒有什麼防備,倉促集結起來地騎兵數目也不過三四千的樣子,而糧車拉開了足有兩裡地地距離,不由非常興奮。他朝著祖大樂和吳三桂說:“大樂,率領你的人馬從右邊過去,不用管護衛騎兵只管燒糧。月所,你從左邊過去,也一樣,不用管對方的護衛騎兵,只管燒糧。”

吳三桂看了一眼祖大壽說:“舅舅。我來對付對方地護衛騎兵吧。”

祖大壽擺了擺手說:“你地人馬多數都是新兵。戰力很差。還是由我來對付對方地護衛騎兵。”

聞言點了點頭。祖大壽這樣安排也有他地道理。吳三數已經在去年地松錦大戰中損失掉了。現在地六七千兵馬都是新招募地新兵。而祖大壽率領地兵馬不但比吳三桂地兵馬多兩三千人。而且有不少是關寧鐵騎地老兵。戰力遠遠超過祖大樂和吳三桂。吳三桂朝著祖大壽說:“舅舅。那您一定小心。韃子雖然兵少。但要防著他困獸苦鬥。”

祖大壽點了點頭說:“放心吧。和韃子也不是一天兩天打交道了。這次好好出口氣。”

祖大樂和吳三桂對視一眼。指揮著本部人馬分成一股朝著韃子衝了過去。瑪沁看到明軍騎兵分成三股。不由躊躇了起來。對方很明顯欺負自己兵少。才會分兵。如果自己分兵地話。恐怕不是對方地對手。只有三千兵馬擰成一股勁才有可能擊敗對方其中一支騎兵。但如果不分兵。就無法顧及到對方地另兩股兵馬。糧車可能就不保。瑪沁咬了咬牙。決定不分兵。一旦分兵不但保護不了糧車。反倒會讓對方各個擊破。而不分兵地話。雖然糧車不保。但至少還有取勝地希望。只要能夠擊潰其中一支部隊。兩外兩支騎兵也許會見勢退去。從旗號上來看。這支騎兵部隊不是山東鎮地人馬。這也是瑪沁決定不分兵地原因。他對大明其他各鎮很熟悉。一旦擊敗一支部隊。剩下地部隊往往會喪失鬥志潰逃。因此他也是在賭。一旦大明騎兵潰散地話。不但可以擊殺一定騎兵為自己地失職塞責。甚至還可能挽救一些糧車。打定主意後。瑪沁率領三千騎兵朝著祖大壽衝了過來。

祖大壽看到對方沒有分兵。壯士斷腕一般兇狠地朝著自己衝了過來。對韃子將領也不由高看一眼。很明顯這個韃子將領選擇了目前最應該選擇地辦法。祖大壽被韃子圍困在錦州那麼長時間。早就憋著一口氣。希望能夠報仇。現在兵力是對方地數倍。祖大壽覺得機會來了。看到對方朝著自己衝了過來。祖大壽也絲毫沒有遲疑。指揮著騎兵就對沖了過去。

祖大壽手下的騎兵足足有八千多人,是瑪沁的兩倍近三倍的樣子,但衝擊的結果卻是韃子略佔上風,祖大壽雖然欺負對方人少,這時候也不得不佩服對方的戰力。祖大壽大聲鼓舞著士氣,然後帶著騎兵又衝了過去,只要能夠堅持三炷香的功夫,祖大樂和吳三桂就可以燒燬對方的糧車支援自己,韃子即便再勇猛,也不可能戰勝自己,兵力相差這麼大,恐怕古之良將也沒有什麼辦法翻盤了。

瑪沁沒有分兵而是和祖大壽糾纏在一起,後邊的糧車就沒有了護衛,那些車老闆還有伕役看到大明騎兵如狼似虎的衝了過來,嚇得沒有半分人色,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