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逐鹿崇禎末年 > 第139部分

第139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良玉重視的部隊,而左良玉也將國英視為自己的心腹,不然劫掠張獻忠輜重之事他不會派國英過去。現在左良玉不相信國英會叛變投奔流寇,當然他也不願意相信國英會這麼做。如果這件事情真如田羽所說,那麼左鎮這次興兵問罪,可就一點理也沒有了,而且左良玉駐紮在李家店,已經堵死張獻忠和曹操往湖廣的道路,如果國英投奔流寇,恐怕現在流寇早就會利用這個機會逃走。到時候自己營中副將叛變,又走了流寇,自己卻無理取鬧,擅自調兵圍困山東鎮和督師大人,孫傳廷完全可以憑著這件事情在崇禎面前告上自己一狀。憑著現在自己的聖眷,恐怕只有西市送命的道路可走。因此左良玉打定主意,要一口咬定國英是被山東鎮擒拿或者殺害,不然自己就處於完全被動的境地。因此仍強詞奪理的說:“國英將軍世受國恩,豈能委身於賊。恐怕國英將軍現在早就成了你們山東鎮階下囚。”

田羽看到左良玉雖然嘴上強硬,但是額頭上已經冒出了一層細細的汗珠,就明白了左良玉的想法,他本來就不願將自己和左良玉的關係搞僵,因此用一種緩和的語氣說:“既然國英將軍下落不明,貴部還有那麼多軍士,尋來幾個一問便知。左總兵不會連自己手下的兵士也不信任吧。”

左良玉聞言猶豫了一下,他現在雖然心中不願意相信國英投奔流寇,但是事實表明國英極有可能已經投奔流寇,故意帶領自己的騎兵與山東鎮發生火併。因此聽到田羽提出來找兵士對質的想法後,更加大急,一旦兵士說的和孫傳廷描述的一樣

自己就成了騎虎之勢難以下臺了。因此哼了一聲說T昧,懂得了什麼。你們山東鎮趕緊放了國英將軍,一切就會水落石出。”

田羽搖了搖頭,左良玉到了這個境地還兀自遮掩,看來和左良玉說理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無奈的嘆了一口氣,朝著左良玉說:“本將軍從來不打誑語,貴部的國營將軍已經隨著大隊突圍,這是你們左鎮親眼所見。貴軍兵士愚昧,不過連自己的將軍也認不得吧。”

本來左良玉是想著用國英這個人當擋箭牌,不想現在被田羽緊緊相逼落入瞭如此被動的境地,他已經難以自圓其說。田羽現在問得尖銳,左良玉一時難以回答,不由尷尬的低下頭,不過他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靈光一閃,冷笑著說:“我們國英將軍突圍出來了,但是他為了早一步彙報山東鎮搶輜重殺人一事,離開大隊,被你們山東鎮拿了。”

田羽看到左良玉這麼一說,下意識的冷笑了一聲,逼問說:“你口口聲聲說國英將軍落在了我們山東鎮的手上,可有證據。”

左良玉本來就是猜測,他哪有什麼證據,而且來之前也沒有想到田羽會藉著這個問題發難,因此毫無準備,這個時候左良玉已經沒有絲毫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說:“方圓十里之內我們都找過了,根本就沒有國英將軍的下落,不是落在了你們山東鎮的手上,還能有其他人?”

田羽聞言不由仰天長笑,用一雙眸子緊緊的盯著左良玉,慢慢的說:“這麼說來你們左鎮的人不見了就落入了我們山東鎮的手中了?你現在這個說法與秦檜的莫須有罪名何其的相似,左大人你醒醒吧,你落入了手下的陷阱兀自不知,你再一意孤行下去,恐怕對你也沒有什麼好處。再說恐怕你這個說法難以服眾吧。當今聖上明鑑萬里,恐怕不會被你矇蔽,你等著聽參吧。”

左良玉這時候已經是冷汗滿頭,他心中現在對國英已經沒有了一點信心。心中一直在嘀咕,如果國英真的這麼做了,自己怎麼辦?現在箭已經在弦上,不得不發啊。他連忙又將另外一個問題扯了過來:“你們山東鎮不止殺了我們國英將軍的部下,我軍的糧草也被你們奪了去,還割了我部遊擊劉十一的耳朵。從這裡就看出你們山東鎮根本就沒有把我們軍放在眼裡,還我的輜重來。”

田羽還不知道這件事情,聞言看了左良玉一眼,左良玉臉上滿是激動之色,猜左良玉沒有說謊,因此朝著身後的王躍鵬說:“躍鵬,回營問問眾將,看誰割了左鎮遊擊劉十一的耳朵。”王躍鵬答應一聲,縱馬而去,不一會王守信隨著王躍鵬趕到。

田羽看了王守信一眼,問道:“守信,是你們部割了左鎮遊擊劉十一的耳朵,還搶了對方的糧草。”

王守信點了點頭,田羽心中不由一急,左良玉是想著用這個問題避開國英之事,現在王守信承認此事,不就給了左良玉反擊自己的機會嗎,因此臉上現出一絲怒色,大聲說:“為什麼要搶左鎮的糧草,回來為什麼不報告給我。”

王守信忙解釋說:“大人,我軍回營的時候你已經來了這裡,因此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