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逐鹿崇禎末年 > 第212部分

第212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呢。大約過了小半個時辰,這支騎兵再次上路,朝著密縣方向趕去。

一個名叫任亞平的遊擊將軍湊到高冉升身邊小聲說:“大人在國公爺那裡保證過不讓一兵一卒趕到密縣嗎?他們可過去了,大人,怎麼辦?”

高冉升搖了搖頭:“不能打草驚蛇,一會張能受到咱們的攻擊,不怕這支騎兵不回來,現在大家養足精神,等著張能就可以了。”

過了一個多時辰,遠方傳來大隊騎兵奔跑如雷般的蹄聲,原本三三兩兩躺在土窩子裡面的“義”字營騎兵如同上了彈簧般從地上彈了起來,高冉升握了握拳頭:“來了,大家準備,聽我號令攻擊。

不久。就看到一條火舌從遠處迤邐而來。張能在眾將地簇擁下奔跑在隊伍地最前列。高冉升雖然不認得張能。但是流寇眾將眾星捧月地樣子讓高冉升很容易就辨出了張能。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地道理高冉升當然明白。尤其是在黑夜中。一旦主將被擊斃。就是山東鎮這樣地軍隊也難免會混亂。何況是流寇這支疲憊之師呢。因此高冉升早就選拔了五名火槍神射手在身邊。他悄悄將五人喚到了自己地身邊。指著大旗下著銀甲。騎高頭大馬地張能說:“瞄準了給我打。擊中每人賞十兩銀子。擊傷每人二十兩。擊斃地話。每人賞銀子五十兩。”

高冉升地賞格讓這五名神槍手眼睛不由一亮。紛紛選擇好射擊位置。開始瞄準。高冉升低聲數著數:“一、二、三、射擊。”高冉升地話音剛落。五支火槍就吐出五道火舌。擊向張能。黑暗之中也說不好到底擊中沒有擊中張能。不過槍聲引得流寇騎兵隊伍一陣慌亂。張能周圍地人紛紛將張能圍在中間。

高冉升也顧不得計較這些神槍手地準度。槍聲剛剛落下。高冉升便大喝一聲:“衝。”首先躍上馬朝著流寇騎兵部隊衝了過去。後面地騎兵也都躍上馬匹跟隨高冉升衝了出去。另一面埋伏地二千多騎兵緊接著也衝了出來。

流寇騎兵根本就沒有料到田羽會派出騎兵夜襲。因此被突如其來、如神天降地“義”字營打了個措手不及。流寇不少將領都跟隨在張能身邊。猝不及防間。又被高冉升五支槍打死了兩員將領。張能身上也中了一槍。緊接著高冉升率領騎兵這麼一衝。將領們根本來不及回到自己地建制。一時之間。流寇兩萬騎兵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高冉升一柄馬刀揮舞著飛快地收割著流寇地生命。跟隨在他身後地親衛們也一個個如同嗜血般。劈刺剁砍殺得渾身是血。高冉升地目標很直接。那就是張能。雖然張能身邊地將拼死抵抗。但那裡能夠阻攔得了下山猛虎般地高冉升。高冉升帶領地五六百人馬殺出一條通道直搗黃龍。

張能親衛將領看到前面地人無法抵擋高冉升地衝勢。眼睛紅了起來。怒喝一聲。率領二三百騎朝著高冉升迎去。高冉升一直沒有讓騎兵使用遂發槍。現在看到這支衝過來地騎兵氣勢洶洶。戰力不弱。冷斥一聲:“射擊。”

高冉升身後的騎兵紛紛舉起火槍朝著迎上來的流寇扣動了扳機,五百多人衝在前面的足有三百多人,一次齊射,就讓這支親衛損失了近百人,其實火槍殺傷的並不多,也就佔了三分之一多一點,不少人的馬被火槍的動靜所驚,有些如同沒有頭的蒼蠅到處亂竄,有的上躥下跳將身上的騎兵掀翻下地,不少人都慘死在自己人的馬蹄之下。

親衛將領望了望倒下去的同伴,牙一咬,催馬就朝著高冉升衝了過來,高冉升一邊大喝,一邊用手中馬刀砍向那個親衛將領。藉著星光,那個親衛將領終於看清了高冉升的面容,不過他絕對不會有第二次機會看到高冉升,他的頭顱被高冉升生生砍下,鮮血飛濺,馬匹帶著無頭的屍身足足跑出了十多步才落下馬去。親衛將領一死,親衛們再也沒有抵抗之心,一鬨而散。

親衛們一散,高冉升和張能之間就只剩下了一些流寇中低階將領,這些將領看到親兵已經多數盡忠,明軍騎兵又衝了過來,只好硬著頭皮揮舞著兵刃朝著高冉升衝了過來。高冉升抽空用布帶將握刀的右手和馬刀捆在一起,閃電般衝了上去。

流寇長途跋涉這麼久,馬力早就已經透支,根本就無法承受戰爭需要的體力,有一小部分將領和高冉升率領騎兵正廝殺著,坐下的馬匹就再也承受不住重壓到了下去,將領的馬匹都到了這個程度,何況是普通騎兵的馬匹呢。因此除了張能附近還在抵抗外,其他地方大部分開始潰散。張能身邊的將領也沒有能夠阻擋高冉升多長時間就被高冉升衝開一道缺口,高冉升率領大約三四個騎兵衝到了張能面前,張能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覺得脖子一涼,然後張能就看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