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時間不是去過泰山了”
孟華不解道“前段時間?請恕草民健忘,陛下指的前段時間是?”
仁宗將那片花瓣吹落後,轉向趙澤“趙愛卿你告訴老先生前段時間是什麼時候!”
趙澤接著仁宗的話回答“前段時間就是上個月初八,王相爺說那天適合出遊,且是天瑞之時,所以陛下攜朝中重臣去了趟泰山,早上去的,第二日就回京了”
孟華心說,怪不得上個月有兩天不見王相,原來是去泰山了,不過仁宗並沒說這次去泰山到底是做什麼去了,難道真的只是出遊?很難猜測,也許是,也許不是,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進入下一個話題。
半晌後,三人邊走邊聊,踏著御花園內的跑馬道,走在樹蔭之下。
孟華若有所思地,丟擲了一個話題“陛下,如今商人的地位是不是太高了,各州縣凡是有錢的大戶,莫不爭相踏足商貿,不少人都開起了作坊或者工廠,照這樣下去,人心不古啊”
仁宗搖了搖頭回答“有你們這些讀書人在,怎會人心不古,朕不是下令你們可以在報紙上議論地方事宜,如果有不公正之處大可抨擊之”
孟華回答“不過眼下倒是沒什麼太大的事,不過二十年後的事就不知道了”
仁宗嘆息道“二十年後的事朕也不知道,朕只希望在有生之年看著我國四海昇平,百姓衣食無憂,君臣父子三綱五常莫要亂了套就是,此乃天下之大計”
“聖人三綱五常之教,自是不敢稍忘,不過陛下,草民以為我國既然已平定了四海、掃平了蠻夷,天下萬民東西南北皆成了我大宋的子民,何不就此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莫要再做那勞民傷財的遠征之事了”
仁宗聽了孟華的一番勸諫後笑道“朕當初也沒想遠征,只想守好祖宗的基業,可是你可知道,就算我們不去,人家也會找上門,沒看到那些來自歐羅巴諸國的留學生嗎,他們可是用心著呢,恨不得把我們的老底都學過去。哪似我國,一旦太平起來,有些人就會不思進取了,當然朕這一番話有點自輕自賤了,可是承平日久還得提防才是,記得趙愛卿不是跟朕說過一句小心駛得萬年船嗎,這句話有道理啊”
孟華深以為然,隨著仁宗走了一段路後,又談了一會,直到一行三人來到鯉魚池,仁宗露出疲憊的神色,孟華才起身告退,離開了皇宮。
當晚,回到家中後,孟華老夫子深思良久提筆撰文一篇,名為:帝國的足跡。
透過大宋帝國東京汴梁這二十年來滄桑鉅變,來說古論今,期間不時穿插仁宗陛下的名言,諸位大臣的事蹟,還有每年的大事件,市井民間的言論生活等等一些可以見證歷史發展的事情。
這篇氣勢恢弘的撰文透過正面描寫帝國的興起,來引導世人面向將來、面向世界,幫助世人重新認識了大宋帝國。
雖然字數寥寥但是所起的作用卻是深遠的,至少在那一代人心目中,他們有條信念,那就是:帝國的旗幟要飄揚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第二捲到此結束,大宋的命運會在《公元1042》第三卷中繼續展開。
第三卷 熱血豪情京東路
第一百四十章 定川寨之謎(一)
慶曆二年九月秋,元昊採納張元策略,於天都山集左右廂兵10萬,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一路出劉�Пぃń窆淘�鞅保��宦煩讎硌舫牽ń窆淘��希���д蛉志�ń窆淘���笸加賬尉�齷鰨�鄱�咧��
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聞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兵自渭州至瓦亭寨截擊。
哪知葛懷敏一意孤行,率軍冒險迎敵,以致三軍途中遇襲損兵折將,不得已之下葛懷敏下令退守定川寨。
定川寨背依清心河,地勢較高,左右皆是無木禿山,身後的退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據此不遠的新壕板橋,此橋乃是大軍撤回鎮戎軍的唯一歸路,因為在大軍身後,橋兩岸並未派過多兵馬駐守,除了走馬承受王昭明(內侍)的一都百人騎兵外,只有一支前日才趕到此地駐防的慶州百人火槍隊,這支火槍隊臨時受命於環慶路安撫使范仲淹範大人,由校尉郭逵率領。
這一日,定川寨前大戰不休,鼓角之聲震天響地,西夏大軍來勢洶洶,一波接一波的擒生軍前仆後繼,跟三路宋軍絞殺在一處,雙方拼勁全力殺得屍骨如山,血流成河,直至中午才退兵休戰各回營寨。
血染徵袍的葛懷敏回營後趕緊吩咐手下眾將埋鍋造飯,抓緊時間恢復體力,以防西夏大軍再次來襲。
不過就在此時,西夏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