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4/4 頁)
是現在的軍政府也好,最緊要的是能夠填飽肚皮。若是是張震的話。在擊退朝廷之軍後,當在兩三年內暫停用兵,甚至可以和髮匪達成某種協議,利用這兩三年的時間,穩定民生,發展壯大自己,是為上策。
“先生以為如何治國?”張震再次陣道。
這本來早就超過了李雲秋這個布衣應該討論範圍,誰想到這個李雲秋膽子也大,竟然絲毫沒有畏懼退讓意思,反而意氣飛揚:
“治國者,治吏而不治民。
在官吏的任命與管理上,要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明主之治。明分職而課功勞、“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管仲曾雲:“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我以為管仲一言中的,這三種現象都是國家的大患、動亂的根源。
又云:“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個;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需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那些虛假的和表面的政績!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若要強盛國家經濟,必須把富民放在首位。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倉扇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也就是這斤,意思了。如何實現富民的目標?在我中華當以農業生產最重要。因為五穀粟米,民之司命”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務也。為了發展農業,就要闢田疇、制壇宅、修樹藝、勸士民、勉稼稿、修牆時代的人能有李雲秋這樣見識也算不錯的了,中國本來就是農業之國,民眾以農為先。難道還要自己告訴他們,工業化才是強國之本?
忽然又聽李雲秋說道:“張震做事,面面俱到,可有一樣事情在當時看來大得人心,可若放在現在看來,未免有些急進,反而易使自己左右為難,那就是隊伍貪官汙吏的整治之上 ,
張震一聽大是驚奇:“難道先生以為那些貪官汙吏不應該殺嗎?”代考汗未開始,試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