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4 頁)
知州來接收,只要保證解鹽運到了前線各州,然後向百姓商人發放,那就不用擔心流失了。流吧,如慶州,頂多流失到寧州,那也是青鹽重災區。可不會再繼續向後方流失。除非陝西轉運使與前線四個知州聯手參與貪墨,那可能嗎?
“妙策啊,但西夏萬一惱羞成怒呢?”黃太監看到這裡問。這也是趙曙擔心的地方。
“無妨。”王巨繼續往下寫。
一旦朝廷實施這一政策後,西夏會有什麼反應。一是瘋狂的報復,試圖用武力來壓迫宋朝。二是象嘉佑末年那樣,做乖孫子,派使向仁宗皇帝乞開放互市,乞求歲賜。
第二條不用擔心了,也是大家巴不得的。
擔心的是第一條。
還是原來的問題,花錢買安,如果能買到安就買吧,但現在是買不到安,反而讓對方力量壯大,為什麼要買這個安?
再者這一戰的影響,若勝,西夏也會損失慘重。
黃姓太監額首,他來的時候已看到華池水飄著的屍體了,王巨這一回沒有派人打撈,讓他們繼續往下游淌,就是讓大家看看,我朝將士殺死這麼多西夏人了。
不過勝了,西夏能喘過一口氣,但沒有一年是恢復不了的。就象李元昊與宋朝三場戰役,是打勝了,但結果呢,西夏因為他的窮兵黜武,百姓到處吃樹皮,挖老鼠充飢,比漢武帝時都要更慘。
如果敗了,西夏沒有三年,都回不過來這口元氣,若是朝廷敢中斷互市,歲賜,再用解鹽對沖青鹽,西夏五年之內,都喘不過來這口氣,甚至永遠都喘不過來。若是他們再窮兵黜武,只朝廷咬緊牙關,再來一戰,也挺過去了,但西夏就下海了。
不要忘記了西夏內部比宋朝更不安穩,各族聯盟,還有漢人,吐蕃人,回鶻人,到時候說不定就會瓦解了。那時候,朝廷就可以派出大軍一舉兵臨賀蘭山,將這個禍患一勞永逸地解決。
“不錯,不錯。”黃姓太監說道。
實際這後面就是忽悠了。
前面說的是事實,反正買不到安,一直會打下去,那麼何必要買安,給對方壯大實力的本錢。
然而真到了快要瓦解之時,遼國就要伸手了,就象史上後來的小小梁,遼國看到西夏情況不妙,立即派使將梁氏毒死,讓李秉常派人乞和,他們在中間勸說,宋朝無奈,只好同意西夏乞和。不然那一次西夏就有了滅國的危險。
整讓章楶這個狠人幹掉了三十萬兵馬,西夏能有多少丁壯哦?
但這個沒必要說的,那麼正好給了朝堂上大多數綏靖派最好的藉口。
王巨又抄摘了一份,放下筆。
黃姓太監問道:“王知縣,這一戰可否有打敗他們的把握。”
“作戰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我與章質夫都再三說淺攻,反對深攻。正是因為這個三大要素。它很重要。”
“這個咱家不懂啊。”
“不懂可以看嘛,既然黃內侍來到華池了,正好可以看一看。”
“看一看?”
“西夏已派了兩萬軍馬,臨近荔原堡了。”
“兩萬軍馬?華池有多少軍馬?”
“五千餘人。”
黃姓太監臉色憂鬱,這兵力整懸差了四倍。還不止呢,敵人可以集結起來攻打某一處,華池縣必須分兵各地,能抽出來的兵力則更少。
王巨拍了拍他肩膀說道:“黃內侍,不用擔心,這是華池明面上的兵力,實際華池兵力很多很多,會是一萬,會是兩萬,會是十萬。”
“咱家不明白,餘下的兵力哪裡來的?”
“會是一萬,那就是各村寨的強人壯馬,會是兩萬,那就是無數悲憤的百姓,會是五萬十萬,那就是這裡的大山大河,山林草木。”
第二四七章九屍迎客(一)
“那咱家就留下來吧。”黃姓太監好奇地說。
這是王巨靈機一動產生的想法,留下這個太監,讓他親眼目睹,那麼戰後,他回到京城後一五一十稟報,戰後大家就不能抹掉慶州戰功。
讓他回去告訴趙頊,那麼趙頊以後輕敵,自己就有了說服的理由。華池有“五萬十萬”大軍,西夏則會有十萬五十萬大軍,大河,大漠,太多太多惡劣地形可以利用了。
在華池縣自己熟悉自己的地形,在西夏,西夏熟悉他們的地形。
輕敵必敗哪。
並且熙寧伐夏,那是北宋幾大重要的轉折點,不亞於北宋末年突然調轉槍頭,與金人聯手的失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