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2/4 頁)
鷂子……”後面的許多,黃公公多是親眼看到了,因此講得繪聲繪色。
實際蔡挺在奏章上也提到這件事,不過刻意淡化了。
這是有意在保護王巨。
他也相信王巨不會象狄青那樣不領情,狄青之下場,正是這個不領情,讓龐籍拋棄了他,於是趙禎一個人撐不住了,狄青悲催。
事實他多慮了,王巨的水比他想的深。
黃公公講完了,他是激昂版大順城之戰,蔡挺那是冷漠版大順城之戰,但基本吻合,誤差的只是細節的描述。幾人將兩個版本一對照,基本能還原出八九成大順城之戰的真相。
文彥博吐了一口長氣說道:“原來也危險哪。”
如果蔡挺在此,能倒,兵戰兇危,整個中國幾千年歷史,除了極少數那幾個戰神外,誰敢保障自己百戰百姓?
況且自己是戰神嗎?自己是文臣好不好?
韓琦也長吐了口氣,蔡挺不表功,他也不能發作,但這一戰同樣壓在他頭頂上,一樣多的敵人,自己在好水川時手中所用的兵力卻比蔡挺多得多,然而卻敗成那樣了。
原來這才是真相,蔡挺那一點勝敗也懸於一線之間哪。
不過王巨那小子真能打,這小子當初幹嘛不做武將,偏偏做一個文臣?
想得美,王巨才不會那麼傻呢,做武將,做到岳飛這一步,到頂了吧,下場呢?
若岳飛是進士及第,是文臣,秦檜敢不敢施加剝皮拷?敢不敢斬於風波亭?
趙曙道:“這個歲賜要不要停?”
王巨這份奏章寫得很詳細,包括鹽的運作,但這只是王巨的想法,趙曙也要徵求這幾個宰相的意見。
韓琦說道:“可,並且派使前往詰問,為何犯我大宋。”
文彥博說道:“如此,則邊釁大矣。雖環慶路大捷,然死傷慘重,恐無再戰之力。其他數路邊臣不協,多是懦弱之輩,不堪重用。西夏慘敗,正是惱羞成怒之時,若再禁歲賜互市,必然重新發兵,他們號稱擁有五十萬大軍,此言恐虛也,但舉國用兵,三四十萬兵力還會有的,就是他們重新侵犯環慶,環慶也無法抵擋了,請陛下三思。”
見好就收吧。
這就是王巨所說的與政治主張無關,就是文彥博自己也不敢說,只要前面一禁,後面西夏不顧此戰重創,再度發兵。
然而韓琦同意,他就會反對。
不過相對而言,現在他們兩人還屬於溫和之爭。
現在是敵人,未來又能變成朋友,這才是政客……
想一想,以張載那性子,能混得下去麼?
韓琦說道:“兵家須料彼此,今天御戎之備,大過昔時,並且諒祚狂童,豈可比元昊也,詰之必服。”
這有話外之音的,別看蔡挺神氣,換李元昊試一試。蔡挺在慶州能打勝,俺去也能打勝,甚至俺一去,幾路兵力全部乖乖支援了,比蔡挺勝得會更風光。
韓琦又說道:“不過四路鬆散,互不服指揮,終是邊路一患,以臣之見當派郭逵前去陝西,總掌兵務。”
這也是他心頭之痛,當初他主張反攻,可是其他幾路,包括范仲淹,龐籍,文彥博卻堅持防禦,結果只有他一個人在跳,李元昊便盯著他一個人打,好水川之敗便有了,所以從那時候起,他就與范仲淹產生了矛盾,這才是君子黨上位後,韓琦爭老大的起因,才產生了醜陋的水洛城事件。
而且韓琦此議也頗有深義。
西府來了文彥博,韓琦為了制衡文彥博,便插了一個人進去,這個人便是郭逵,三川水烈士宋朝勇將郭遵的弟弟。但郭逵資歷淺,又沒有什麼大的戰功,大家便不服氣。
韓琦便說道:“我不是不知道郭逵望輕,但按故事,西府當用一個武臣,官家想用李端願,但李端願傾邪,所以用郭逵當之。”
那麼李端願是不是一個“傾邪”之輩呢?還真不是,不算是良臣,但也不能算是邪臣。
為什麼韓琦不同意,第一李端願與富弼關係不錯,僅憑這一條,韓琦就不會同意李端願上位了。
第二條李端願乃是駙馬李遵勖的兒子,出身名門,提撥上來,他也許會感趙曙的情,但絕對不會感韓琦的情。郭逵嘛,現在只那麼一回事,只要提撥上來,他一定會對韓琦感恩戴德。
然而不管韓琦怎麼說,現在的郭逵還遠不及李端願呢。
大家不服氣,邵亢、吳申與呂景等人連連彈刻,祖宗朝是有這個制度,西府當參用武臣,比如曹彬父子,馬知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