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2/4 頁)
承認,儘管佛道兩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總比攻擊性強大的綠教,以及殘酷排外的西方教派要好得多。
“其次吐蕃想學習中原王朝,但吐蕃本來就是一個地廣人稀,高曠寒冷之所,物產比較貧瘠,一旦學習中原,想建立中原王朝這樣的文明,立即變得貧富不均,矛盾激化,相同的例子還有十六國,雖然他們尚武,卻不尊重漢人,所以經濟與物資跟不上去,皆不能長久。這才是北魏漢化的原因。然而一漢化了,他們人數少,便不能佔據優勢,甚至不得不借重幾大漢人門閥來統治國家。但這一條對於西夏與遼國來說,卻不存在問題,他們倚重漢人,不過各自國內契丹人與黨項人又是佔據著主體,正好將矛盾解決了。這一趨勢的變化,是可怕的,一旦讓他們真正找到了一條胡漢共存之路,那麼得到了中原王朝,便能長久地統治中原王朝。”
“這個不易吧。”
“我朝若不強大,繼續象這樣發展下去,就變得易。非是西夏人,而是北方。”
大家以為王巨說的是遼國呢,然而想一想,還真有這個可能。遼國入主過一次開封,不過沒有做好,若那次做得再漂亮一點呢,還有沒有後面的後晉與宋朝?
“第三是赤嶺以西水土嚴重破壞,人跡罕存,這等於生生將吐蕃高原與河湟切斷,因此吐蕃眨眼之間四分五裂。所以西夏與吐蕃不同之處,就是立國。立了國,就有了凝聚力。吐蕃再強大,角廝囉去世後,數子瓜分河湟,便連河湟這一塊的吐蕃也開始末落了。”
“難怪仁宗聽聞李元昊立國,立即興兵。”
“已經遲了,若是從李德明時就施壓,不讓他們得到河西走廊,即便立國危害也不大。到仁宗時才出兵,他們已成了氣候。我朝有計程車大夫心地也不錯,想做一隻溫順的兔子,大家一起吃草吧,何必吃人肉。但我們做了兔子,人家卻想著法子做餓狼,能不挨打受氣嗎?”
“王巨,不要亂說,”蔡挺道,但他也呵呵樂了起來。
幾人繼續盯著戰場。
王巨說道:“蔡公,讓下官去吧。”
東邊的天際隱隱有了一絲魚白肚,不能再拖下去。
蔡挺想了想說:“也好,若是可能,進入敵陣,儘量帶著他們靠攏在一起。”
“喏,”王巨答道。幾路兵馬殺了進去,仍然因為雙方投入的兵力太多,加上敵人兵力勝過宋人,幾路兵力沒有集結在一起。若是集結在一起,衝擊力更強。不過他雖遵了命令,但一旦殺進去,連他自己所帶的幾千兵力都未必能靠攏了,就不要說帶著幾路兵馬靠攏了。
王昭明打著趣說:“子安哪,怎麼不戴面具?”
“王鈐轄,我長得遠不及狄將軍與蘭陵王清秀,幹嘛要帶面具?況且我是一個文臣,難道以後還真讓我天天上戰場?”
大家皆一樂,稍稍消去一些緊張的情緒。
王巨帶著三千多名步兵衝了過去。
也許他們不及姚兕與李三狗的那兩支軍隊強大,不過王巨身先士卒,激勵起大家計程車氣,特別是那些蕃人,就是王巨將他們置都,也不過訓練了那麼幾天,還多是訓練攻防戰的,放在野戰上仍是一片散沙。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玉,他身後的強人更多,可因為以前是各小隊訓練,缺少配合,即便是張玉,也不能將他們很好地擰在一起,多少也削弱了他們本應當有的戰鬥力。
否則現在很可能就將西夏人擊潰了。
倒是老將趙明帶著的那支蕃騎與強人,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
現在王巨親自帶領,與張玉趙明的相比,數量要少得多,因此迅速成型,只要跟著王巨殺敵就是了。
因此三千多步兵迅速殺入敵營。
王巨舉起桃溪劍,砍死了一名敵兵。
“霍!”一千多蕃子齊聲喝彩。
不過三營保捷指使立即指揮著,諸軍士湧上,將王巨包在中間,當真讓王巨做先鋒大將哪?
再說王巨來也不是做先鋒大將的,而是做這三千多兵士兵的指揮官。
李諒祚與諸將站在土坡上也在焦急萬分地下著命令,不停地調兵遣將,讓城西的兵力以更快速度向這邊集結。
他們也清楚,兵力雖多,可這把火一燒,士氣下降了。若是挺不過去,大軍一旦潰敗,一場大敗的命運就降臨了。所以只要挺住這一兩個時辰,不說大勝吧,那也逼得宋軍自己兒撤軍。
又是一支宋軍人馬殺了過來。
李諒祚茫茫然,倒底宋朝,不對,是慶州投入了多少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