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2/4 頁)
…”
“苟和不對嗎?如今這種局面,不和還戰哪?哀家不想平滅胡虜,強我大宋?但就是戰,也要積累力量方可開戰。大順城之戰,乃是王巨之功,提前一年謀劃,並且那一戰還勝得兇狀萬分。但下一回呢。不過那小子再磨礪幾年,倒是皇兒的一個好幫手。”
“現在也不能調到京城來。”
“那是,鄭白渠若成,西北將少去一塊重要的心病。”
“母后,但兒臣還是以為司馬光不妥,前些天王巨回京,與兒臣說了很多,一說軍,二是官吏,三說坊場河渡,另外也說了一些浮費的事,兒臣以為是良策。其中就有淘汰冗官一項,一是減少科舉名額,二是減少蔭補名額,三是將一些老病昏貪的官員勸退,後面兩條他建議兒臣徐而圖之。”
“說得不錯。”
王巨那幾條只能說改良,即便放在思想略有些保守的高滔滔面前,她也會支援的。
比如這三條後面的兩條徐而圖之,現在韓琦還沒有下,趙頊無法掌握大局,一動必然引起很大的爭議。所以有想法可以,但眼下不能動手。
“是啊,不過前面一條,必須從今年科闈做起了,而且父皇去年下了詔書,兒臣也有藉口。但是司馬光卻上言,奏合格進士三百五人,明經諸科二百一十一人。兒臣勒令減到兩百人,司馬光上言反駁。爭議許久,最終奏合格進士二百三十六人,明經諸位一百八十七人。”
這是妥協的結果。
趙頊被司馬光侃昏了,加上司馬光做了退讓,於是趙頊便同意下來了。但最後回去一想,不妙,為什麼呢,壞了規矩。這個頭一開,父親那道詔書以後再拿出來就不管用了!
這個不急呢,後面還有磕磕碰碰的,而且讓趙頊碰得很慘。
青澀想上進的趙頊……
齷齪計程車大夫……
第三一六章直臣
關於這一條,趙曙很早就有這個心意,高滔滔也認為丈夫做得對的。科舉錄取進士,無外乎就是選官的一條重點途徑,但現在國家不是缺少官員,而是官員太多。所以治平二年那屆科舉錄取的名額少得可憐,並且待遇都不大高。
高滔滔想了一下說道:“那樣,你就用一用王陶,不過可以將司馬光提來翰林學士。”
也就是寫詔書的兩制官,一為知制誥,二為翰林學士。
趙頊走了出來,得辦正事了。
曹太太在幾個宮婢攙扶下,攔了過來,問:“頊兒。”
“皇孫見過太皇太后。”
“頊兒,怎麼老身在宮中聽到外面有人說什麼老身要垂簾聽政。”
曹太太也急了,別看她身後有宮婢扶著,實際不然,她才五十歲出頭,武將之後,身體健康,自小教育也不錯,知書達禮,寫得一手好字,況且背後乃是一個曹家。因此她有著再次垂簾聽政的先天條件。
如果趙頊聽信了,自己與整個曹家都會陷入危機了。
“太皇太后,請放心吧,兒臣自會給太皇太后一個公道。”趙頊安慰道。
吳申下海了。
但公道現在不能給,得先將吳奎的事安排好。
不過在安排吳奎之前,必須將王陶安排好,無他,這個喉舌的工具必須先行掌控起來。
於是立授王陶為御史中丞,王陶入便殿入對。
國家困難,卿可有良策。
王陶入對了幾條,謹聽納,明賞罰,斥佞人,任正士,這幾條似乎沒有具體的措施,但是很重要,謹聽納,便是讓趙頊自己得人主見,明賞罰,也就是以功論賞,以過論罰,不能再象以前那樣糊塗了,有過不罰,有功不賞,按資歷升官。後面兩條,矛頭正對著韓琦。
韓琦不下,如何動手整頓國家?
這才說具體細節,王陶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講了幾個方面,省民力以勸農桑,不必要的折騰就不要去折騰,以儉素以風天下,大家一起來艱苦樸素吧,再根據年齡與武藝,淘汰冗兵。
“這個兵?”
“陛下,並且時機也好,文公為樞密使,他以前與龐公曾主持著裁減冗兵一事,富有經驗。國家積重難返,只能點滴醫治。說難也不難,說易也不易,須有耐心。”
但這個說法,肯定不會讓趙頊滿意了。
可確實不能急,頭號目標不是醫治國家,而是韓琦!
因此以樞密副使吳奎為參知政事。
韓琦與曾公亮說道:“陳昇之有輔立陛下之功,陳昇之比吳奎更適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