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頁)
”
大家聽明白了,不僅是錢,若是王巨不來,就是有錢,也未必建成。
主要還是戰區,受戰爭危害,司馬光曾痛心疾首地吶喊,世風日下,連販夫走卒都能戴綾羅,穿絲襪。真真古怪來哉,人家一不偷二不搶,為什麼不能穿絲襪?難道這些人真的是下賤的人?這反應兩個問題,一是司馬光的心態真的很不好。二是宋朝百姓生活確實比其他朝代要好得多。
然而這個好得多與華池百姓無關。
越落後就越封鎖閉塞,所以華池有誰懂得水利?
章楶微微一笑,實際王巨在告訴大夥兒呢,過了這一村,就沒有這一店了,現在不修水堰,宋朝官員調動頻繁,改天王巨調走,想修都修不起來,大家快配合吧。
吳慶在邊上問:“明公,那我們應當怎麼辦?確實兩村百姓都很窮,還要納稅。”
“你別說了,我什麼都懂,另外也別稱我為明公,就稱喟王知縣吧。”明公乃是對長官或尊敬的長者稱喟,但我還沒老呢,稱什麼公。
“我將你們兩人單獨叫出來,是因為我在你們兩個村子走了一遭,發現你們兩家情況最好。”
“我們也沒多少錢,”吳慶與張美立即同時叫苦。
“聽我說,其實只要精打細算,也用不著多少錢,你們拿出一半,餘下一半再由鄉親們均攤,你們不要皺眉苦臉,等本官將話說完。為什麼鹽鹼地多在低窪處?”
吳慶與張美同時搖頭。
“原因簡單,水往地處流,一旦遇到暴雨,大量雨水便會衝向低窪所在匯聚,再由低窪地流向各條河流,雨水也帶著泥沙與泥土而來,但它們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因此稀釋到雨水中的泥土未沉澱下來,反而將低窪地的土壤捲走,卻將更重的泥沙沉澱下來,所以低窪處往往就會產生鹽鹼地。”
“王知縣說得對啊。”道理是簡單的道理,可不講出來,有幾個人去想呢。
“吳員外,張員外,本官再問一句,這個渾濁的河水中,是沙多還是泥多。”
這個簡單,兩人立即答道:“泥多。”
大戲便來了,王巨說道:“不錯,泥永遠比沙多,但泥和於水,沙卻容易沉澱。所以黃河河床越來越高,雖然泥衝入大海,但河沙卻沉澱下來。所以每次黃河氾濫,河水咆哮而來,咆哮而去,將氾濫地區薄薄的壤泥颳走,卻將可恨的河沙丟下,這才造成了許多鹽鹼地。但我又聽到仁宗時的名臣程師孟在河東做了一件事,他反其道而行。將山洪洩下來的濁水囤積,使之流動緩慢,或者接近靜止狀態,山洪過後,太陽暴曬,河水蒸發,那麼剩下什麼?”
“泥與沙。”不但吳慶與張美,還有其他村民同時答道。
“對,就是泥與沙,但實際沙很少,肥沃的淤泥才是主體,於是程公帶著河東百姓得到五百頃肥沃的淤田。原來一畝一年可得糧食五七鬥,增至兩三碩,地價也由原來兩三千暴漲三倍。”
可能吳慶與張美還沒有聽明白,王巨也不賣關子:“吳員外,張員外,河東多條河流渾濁,華池也是,大多數河流成了濁水,特別是山洪暴發之時。因此這個水堰就是建起來,早晚也會被淤平,那時這塊荒涼的鹽鹼地就會變成了沃土。本官讓你們出一半資費建堰,實際用費不過幾百貫。但本官可以在此替你們與鄉民立約,以後淤平,所得沃土按資費多少攤派土地。”
出得多,得的多。
真有不少人心動了。
然而又有一個青年大聲問:“那麼淤平後,灌溉又怎麼辦?”
“其實建水堰不難,主要你們不懂,本官今年會教你們如何建,建好了,大家明白了,就可以仿造它建。這麼多荒涼的地方,難道選不出一個建水堰之處?大家想一想吧。”
王巨讓大家去想。
章楶忽然將王巨拉到一邊說道:“大功績啊。”
PS:一碩便是一斛,十鬥,體積單位。河東山多地少,程師孟主持的淤田又是在絳州,因此地價貴,但陝西這邊不同,可能僅是其三四分之一。但也要看,如果是河東邊境,地價又會賤了。
第一七〇章大功績(下)
“大功績?”
“是啊,”但究竟什麼大功績,章楶說不出來,反正現在這一刻他眼中露出狂熱,思緒也有點混亂。
“質夫是指它不僅在華池縣可以推廣,甚至陝西河東,甚至大河南北。”
“對,對。”
這個辦法在華池縣作用不大,與慶州其他幾個縣相比,華池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