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4/4 頁)
略說了其意義,但有的沒有說,因為說了大家也未必能弄懂。除非他那本更深層次的數學書出來,裡面對一些物理化學地理知識做了簡介後,大家又讀了,又反思了,然後再說,才能明白。
並且它產量會增加到多少,王巨心中也沒有底。
反正這種方法,比以前一季種植還會增產。
“若此,功莫大矣。”
“蔡公,也不能想得那麼樂觀,兩季種植本來費工,這一來會更費工,為了鼓勵百姓用這個方法種植,春天時下官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子。再看整個北方,都缺少水源,更缺少耕牛,所以還是薄種廣收的年代,即便朝廷推廣,也不會有很多百姓選擇這種方法去種植。除非整個北方大興水利,然後象下官這樣,不將牛計入戶等,甚至飼養耕牛者,還給予一些獎勵,鼓勵百姓積極飼養耕牛。”
說易行難,就是這兩項條款執行下去,得花多少錢帛,得減少多少賦稅?
蔡挺笑容漸漸斂去。
“蔡公,秋後莊稼收穫了再說吧,並且那時收成出來了,才有說服力,說不定那時會是喜上加喜。”
“哈哈,也是,這也是老夫前來的第二件事。”
第二三五章秋碩(第十更)
蔡挺走到一邊,西夏人即將入侵,知道的人並不多,整個環慶路除了幾個重要的人物知道了,許多官吏都不知道。以免走露風聲。蔡挺也不會做那傻事,到處亂說。
蔡挺低聲說道:“朝廷撥出三十萬匹絹,二十萬貫錢,調給環慶路資用,同時又從永興軍等各地作院,抽調出兩百名工匠,趕赴環慶路,有的即將到達了。又撥出一百萬斤熟鐵,不日也運到慶州。”
“這麼少?”王巨驚詫地問。
工匠不少了,錢帛與鐵少了。
治平時宋朝一年課鐵量大約達到了兩千萬斤左右,這是課量,也就是歸朝廷所得的數字,實際產鐵量可能達到五六千萬斤鐵,三萬噸左右。各種金屬,金銀銅鐵錫鉛等等結合在一起,課量已經超過了一億。還有大量的非金屬礦坑與一些作坊,它也是後人疏忽但卻是宋朝一項重要的收入。實際收益能達到兩三千萬貫,能超過榷鹽與榷酒的總和。所以王安石只是整合了一下坊場河渡,便使宋朝最多時每年增加了五六百萬貫收入。
不提實際產鐵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