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頁)
國家壓力不大。唐朝府兵多是農民出身,所佔之處,便能屯田。而且威名顯赫,屯的田,胡人不敢侵耕侵犯。作戰週期短,府兵出軍,大勝後就返回了,只有少量兵士需要輪戍外,餘下又可以與家人團聚。”
“似乎有道理。”姚兕沉思。這樣的說法他還是第一次聽到,不從戰術上講,而是講民生講收益。
“後來唐朝人口多了,土地緊張,也開始屢屢失敗,特別是吐蕃論欽陵,僅是折在他一人手中,先後就有四十萬唐軍,況且還有契丹突厥呢。戰敗了就會死人,不佔絕對優勢,就要派兵大量輪戍,更不要說是戰利品了。因此府兵制漸漸破壞,這才產生了藩鎮的土壤。這便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我朝豈不是更不行了?”
“那是,我朝總體政策是虛外實內,消積防禦,一個輪戍就不能置役兵了。就算役兵全是農民,也能屯田,但他們家人怎麼辦?”
這才是真正的現實,為什麼王巨的這個訓練獎勵不發放到士兵手中,而是交給他們的家屬,無外乎讓他們心安了。真正能不顧家中妻兒老小的人,能有幾個?
不過說到這裡,王巨靈機一動。
還是行的,當然不可能全部用役兵,但部分地用役兵,相信會有一些辦法。
其他的不知道,即便後來的中國,那個義務兵制豈不同樣是役兵制度?當然,在宋朝執行起來會很麻煩,首先那些人當進入義務兵制?其次如何主動讓大家參加義務兵?後來敢吼出誰是最可愛的人,士兵才是最可愛的人,在宋朝能做到嗎,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或者王巨吼出誰是最可愛的人,狄青,任福……然後等著戴大帽子被士大夫們拉出去遊街吧。
百姓不主動參加義務兵,那就是害民之舉!
但做得好,卻會起到很多作用,比如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重要的還有河東河北,為什麼開始金人順利南下,這兩處百姓承平久了,不習作戰了,性質與安史之亂一個樣。
“還是以後再說吧,”王巨心中想到。
談了一會,王巨返回華池鎮,蔡挺準備給華池縣增加三營,讓王巨又是歡喜又是憂,憂的就是錢。
得想辦法解決錢的問題。
第二三〇章都想
王巨將朱清與葛少華喊來,朱清未回延州,而是在打探訊息。三人坐下,王巨心中想,幕僚還是少了。現在家中做事的人不少,不過野龍咩勝、全二長子他們都不能算是幕僚。
是執行的人,不能算是謀劃的人。
不過現在召幕僚也來不及了,再說他官職很小,真有本事的人,暫時不會投奔他的。
王巨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增加三營是好事啊,子安,”葛少華道。
現在調三營官兵來,還來得及。雖然不可能練成去年那樣的軍隊,不過還能及時地練上五六個月,再說這些官兵也不是沒有底子,除了少數老弱病殘混飯吃計程車兵,有許多士兵還是能拿出手的。增加三營,關健時候那怕抽調出一半強人壯馬,華池縣可用的兵力也有七千多人了。
那麼華池縣兵力會相當地可觀。
葛少華計算兵力,朱清計算錢,他也感到驚喜:“若是蔡公出面,在京兆府買酒撲,僅是京兆府銷量那就不可估量了。”
將鄜延路與環慶路所有人口加在一起,包括大多數未計入戶籍的蕃人,也不及京兆府一半人口多啊。
“朱管事,不行,蔡公說了,他可以利用他的關係,准許我們在京兆府蒸酒買酒釀酒,但不得在京兆府銷售。”
蔡挺才不是一個傻子呢。
在京兆府買糧食造酒,問題不大,買酒釀酒問題也不大,蔡挺出一點面,大家也會買這個賬。但在京兆府賣酒,那個問題就來了,涉及到許多酒商人利益,蔡挺得賣多大面子,才能解決?
朱清有些氣沮地坐下說道:“若那樣,秦州渭州那邊也不行了。”
同樣的道理,各州府酒政都有區域性的保護政策。京兆府不行,秦渭那邊也不行。
王巨眼睛卻一亮,說道:“這倒是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
“朱管事,你來看地圖,”王巨掏出陝西的地圖,指著地圖說:“從慶州到渭州看似不遠,只隔著一個原州,實際多是崎嶇的小山道,並且因為三丁抽丁,許多山林裡都有盜匪出沒。看似不遠,但運輸艱難,成本高昂。再看渭水航道,渭水漸漸淤塞,只能通航比較小的船隻,不過只要是船,運輸成本就很低。並且渭水不是僅通航到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