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2/4 頁)
境。
想遠了,想遠了,王巨心想。
又說道:“那麼好吧,我們就來一個難得糊塗,以後出書時將書名定為數學。”
當然,仇縣尉三人暫時還區分不出來算與數的意義。
王巨說道:“不過想它成為一門學問,我這樣定還略有些簡單。”
“不錯。”葛少華道。
想成為學問,得要經行文字修飾,得要引經據典,也要更詳細。
“各位,可否也替我效勞一下,我們共同編著。”
“這怎麼行呢。”杜主薄與仇縣尉連忙拒絕。不要說他們對算術不精通,就是精通,也是王巨的學問,這個功勞自己不能沾。
“你們錯了,我要的是你們進行文字加工,除了那些引用的外夷文字外,餘下的漢字得要精美,我一人事務多,書又厚,來不及細細修飾。”
“這樣啊,那我們就嘗試一下。”杜主薄心中竊喜道。
…………
“見過張中使,見過韓中使,”王巨唱了一個肥喏道。
“王知縣,不用客氣,”張姓太監說道,又低聲說:“潁王殿下囑咐過奴婢,讓灑家來到華池縣後,對你說,有什麼問題儘管直說,一切由他來做主。”
這才是王鉅獻馬的用意。
趙頊僅是猜中了一小部分。
與那個豢養私兵無關,無論司馬光怎麼說,頂多自己碰了一些灰色地帶,或者說一句深奧的話,遊離於規則的邊緣,但不能以此定罪。
還有戰功呢,所以司馬光再彈劾,也不會引起群起攻之,況且司馬光主要矛頭是對著孫沔的。
否則自己不會讓葛少華在茶樓裡刻意那樣說了。
如果趙曙不死,會對自己不利。三年磨勘下來,功罪相抵,乖乖轉到其他小縣做知縣吧。
但用得著三年嗎?趙頊一繼位,自己還有屁的事?
還有呢,這幾任皇帝一繼位,都在扶持自己的班底,趙匡義是,他的藩邸舊人多擔任過重臣,趙恆也是,趙禎同樣如此,趙曙繼位太匆忙,又非是親子,班底未扶持起來,就這樣,他還打算扶持一個王疇。若數,只有趙匡胤沒有扶,相反的將許多班底打壓下去,包括張瓊等人,結果他死得不明不白,罕有人替他鳴冤。
因此趙頊一上位,必須提攜自己。
非是趙頊所想的那樣。
之所以獻這個馬,乃是為了蔡挺。
說起來似乎不相聯,實際它們真相聯了。
自己不是諂媚之輩,可自己無緣無故地獻馬,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那樣說貶義了,但相信趙頊會狐疑。若是這點智慧都沒有,乘早休息吧。
李家二郎到京城向司馬光反映,司馬光本來就是一個綏靖派,必然看不慣西北主動反擊。所以不管邊臣做什麼,他都一個勁地彈劾,不作為彈劾,作為更彈劾。看看邊境幾個大佬,那一個他沒有彈劾過?
還有濮儀的恩怨,孫沔確實品行不好,又是歐陽修推薦上位的。
這些利害關係加在一起,聽到李家二郎的話,也會必然興師動眾。
他彈劾了孫沔,也會彈劾自己。
正好趙頊得到了自己的馬,有些納悶,然後趙頊會怎麼做?
可能會親自派人過來詢問,可能就象現在這樣,關照一下太監,自己就有機會解釋利害關係了。孫沔無能,大敵可能隨時來犯,自己推薦蔡挺似乎沒有權利。趙頊也沒有權利推薦蔡挺。然而趙曙剛繼位不久,一半時間還在生病,更不瞭解那一個人有能力,這才是他不願意讓程勘致仕的原因。
那麼自己與趙頊的話就會能對趙曙產生足夠的影響。
畢竟自己打勝了仗,打勝了,代表著就有軍事才能,是內行人,內行人的話難道不值得參考嗎?
再加上蔡富,韓富的關係,這麼七繞八繞地,蔡挺便能來慶州了。
可為什麼不能寫信說。
能寫信說,可這些在信中都是說不清楚的。
這才是計謀。陰謀陽謀,環環相套。
王巨躬身說道:“那太謝過殿下關懷了。”
“不過你確實做得不錯,灑家在京城聽聞後,同樣感到開懷。西夏可恨,當如此痛擊一番。”
“張中使,那敢當啊,這是官家聖明,又對臣信任,三軍感懷朝廷恩德,敢於拼命,所以才獲勝的。臣萬萬不敢居功。”
張中使與韓中使對視了一眼,這個小傢伙真的不錯,不驕不躁,是一個難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