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4/4 頁)
歸順朝廷了,細腰寨前又陸續修起一些砦堡,三族也無法與西夏直接溝通。餘下的意義還有什麼?便是這兩大邊路的聯絡。但朝廷苟和,連西夏來入侵來抄掠都不敢作戰,哪裡還想到兩大戰區聯手滅敵?那麼這個聯絡又有何用?”
派不上用場,再重要也不重要了。
“弊病百出啊,不過子安,范文正公還是有功勞的。”
“有功勞,就說環慶路吧,鐵邊山寨、葫蘆泉寨、槐安鎮、柔遠寨、槐安東峪寨、槐安西峪寨、永和寨、泥寨、雪泥寨、定邊寨、鳳川鎮、平戎寨、石昌鎮、安塞寨、甜水堡、平遠寨、木缽鎮、白豹城、大順城、細腰城、肅遠城,這麼多砦堡,都有著範文正的影子,有的是他親自建造的,有的是他授意建造的,有的是他派人擴建的,有的是他派人加固的。雖然有的堡砦現在不起作用了,可多數堡砦仍發揮著作用。比如鳳川鎮,正是範文正派人重修,才變成現在這種易守難攻的堅城。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我才敢拓寬拓平鳳鄜道,但有鳳川鎮做著最重的關卡,西夏人也不敢覬覦華池,取鳳川,入鄜州,那樣還不如從延州兵臨鄜州呢。”
“不錯,此言有理。”
“但我對範文正的評價是有功,卻非是大功。第一這種禦敵方式很笨拙,建一堡砦便得派出一支軍隊駐守,它才能發揮作用。建的堡砦越多,兵力越分散,浪費的財力越多。我朝兵費之冗,實難想像了,幾乎是唐朝一年財政的三倍。這種笨拙的戰術無疑是雪上加霜。其次看建的時候。”
“建的時候?”
“龐籍公也在延州建了許多堡砦,但那是什麼時候?先帝仁慈,千古未有,然而為什麼慶曆戰爭後,京西陝西多處百姓暴亂?一是遇到了旱災,二是為了支援慶曆戰爭費用,各地官員拼命地苛斂百姓。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發生了暴亂。但為什麼先帝不派官員賑災?國家沒錢了,不但三司沒錢了,就連內藏庫也沒錢了。這麼多錢哪兒去了,要知道可能是兩三億,三四億錢帛糧草。”
“是啊,真奇怪。”
“奇怪吧,就象我這三戰,我不說繳獲的所得,只說支出,武器損耗,士兵撫卹獎勵,那個資助的不算,只算朝廷發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