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不過也讓王巨成功地將這群人打發回去。
冬天很快過去,春天悄悄來臨。
“這麼快?”不過王巨狐疑地看著朱清身後的青年。
“他是李二郎的兄長李貞。”
“見過李大郎。”不過王巨心想,難道朱家真的替自己向李家求那個小蘿莉了?
“不用客氣,你們繼續說。”
“這次劍做得不錯。”朱清道。
這是第三批劍。
鍾鐵匠與孫鐵匠到來起了大作用,他們手藝十分高明,就是沒有王巨這種簡易鍊鋼技術,他們也能打出好劍來。況且利潤有了,那麼就不計成本提高質量了。
不但寨子這邊工藝在提高,朱家那邊工藝同樣也在提高。某些方面,其劍質量,其劍鞘的華麗,已經很接近真正的夏國劍。
而且它的價格不足一百貫。若是上千貫的夏國劍大家還買不起,不到百貫錢的夏國劍潛在客戶便多了。雖然不可能宋朝一千多萬戶全部能買得起吧,但最少有十萬戶能買得起。
可寨子能出產多少劍?
所以這次出的劍比較多,四十多把,迅速售給關中來的商人。
王巨對後面一個村民喊道:“將族長與諸鄉親喊來。”
一會兒大傢伙一起圍過來。
朱清開啟車廂,裡面是一百五十把良弓。
隨著十幾個子弟做了鐵匠學徒,寨子自己可以做提刀,做槍,做矛,做箭簇,尹洙曾統計過弓弩成本,弩一枝,錢一貫五百文足,弓一張,七八百文足。十支箭大約六七百文錢。
但是“今之兵器,類多桅狀,造之不精,且不適用,虛費民力。”“鐵刃不鋼,筋膠不固,長短大小,且不適度”。所以說即便朝廷有意製造夏國劍,都不會出精品。
寨子裡自己用了樣品,再造箭支,僅是一隻質量好的箭簇就得花三十餘文成本,還不計箭桿、羽毛、黏膠與人工的成本。
延州就有作院,若出錢,官匠們也願意接一些私活養家餬口,不過朱清也再三解釋過,想要一把良弓,非是朝廷所說的七八百文錢便足矣的,最少得要兩貫錢。並且就是兩貫錢,工匠們都未必能賺多少。
一下子三百貫錢就沒有了。
事實包括以前打造的提刀與箭支,花的錢更多。如果村中所有丁壯裝備齊了,也就是一把弓,二十支箭,一把提刀,一把長槍,一杆長矛,最少得要一千七八百貫。
寨子中有一些村民反對。
王全喝了一句:“權當沒有夏國劍!”
這才止住反對聲。
因此今年一年寨中百姓還繼續得熬著。
但效果也是顯著的,一百五十把真正的良弓到來,並且全部是軍用的複合弓,寨中防禦力量激增。
還餘下錢,不敢用完,寨中的百姓嗷嗷待哺,什麼都缺,因此未帶來,分好後朱清帶著大家要買的清單回去,變成貨物帶回寨子。
戰鬥與元黑子無關與王巨無關,他們還是分了四貫錢。
那兩個鐵匠是朱家支付薪酬,與寨子無關。
餘下的王全準備象以前那樣分,元黑子忽然說道:“世上三樣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冬天時大家都在休息,只有我十幾個徒弟在拼命打鐵,打劍,打刀,打槍尖,打矛尖,打箭簇,難道不能多分一點嗎?”
船行風浪間,隨時翻船喪命。日夜在爐邊鍊鐵,活著如同地獄一般。三更睡五更起,只能得養家餬口的小錢。因此這三樣被稱為世上百業最苦的行當。
還有幾種說法,打鐵捕魚磨豆腐;打鐵抬轎磨豆腐;打鐵曬鹽磨豆腐;打鐵砍柴磨豆腐。蒸酒撐船磨豆腐;熬糖撐船磨豆腐。磨豆腐排在第一位,打鐵毫無疑問排在了第二位!
但問題不是這個問題。
王巨心中在諧嘆,平均主義害死人哪,就象自己,若無自己,那來的夏國劍,平時自己還負責著碳化鋼一系列事務,負責著與朱家的交往,負責著賬目,這是行商中最重要的三項,技術、人脈與賬務。但每次只分得四貫錢。
王全是好心,想全寨人都變好,那可能呢,即便大鍋飯,餓死了幾個書記隊長?
這便中庸啊。
貧富分差大了肯定不好,但平均主義同樣要不得。
但寨子百姓不樂意了,元黑子要多分,他們就會少分,到手的錢,誰願意放棄啊。
第三十五章關學
朱清擔憂地說:“小郎,要麼讓元黑子多招徒弟,擴大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