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部分(第3/4 頁)
船。
危害船隻安全的因素是河流懸差大,比如青銅峽上面,一直到應理(中衛),這一段河面比下面的河面還要寬闊,然而因為青銅峽水位落差大,則不利於航行。
但得看怎麼利用了,正是有了這個水位落差,所以就著它,置了漢源渠,唐來渠,漢伯渠,七級渠等水利工程,雍正時又利用它置了惠農渠,解放後又修了東干渠,一道青銅峽,造就了寧夏九成水利灌溉工程。
其次不能多礁石,著名的就是三峽,水位落差大,導致水流湍急,礁石多,因此事故多發。
水位變化不能太大,如蘭州,實際上如果不怕危險,整個上游通航不是到達青銅峽,而是一直通達蘭州,只是蘭州一帶黃河水位變化大,河底多石,餘下又有一些險峻河段,所以不利於較大的船隻行駛,而且航行風險高。
這次王巨伐夏,刻意從渭水流域的一些船塢帶來許多工匠,又於前年就在關中訓練了一些水軍,但從就沒有想過,在蘭州造船,節約運輸成本。
河流不能忽然變窄,王巨所說的航運,上游是靈州,下游則是河口渡,從河口渡過去黃河則屬於中游河段了,其實這段黃河多峽而不險,如果從壺口瀑布中轉一下,那麼航道能延伸到龍門的禹門口。
但問題是自河口而下,河道忽然收縮,水流也變得湍急,以宋朝的技術,航行依然很危險,所以王巨也從未考慮。
最後便是河灣多,船舶航行是藉助水流的慣性前進,不象在陸地上,俺們來一個急剎車,船伕看到灣道時必須提前做出預判。同時灣道會產生回流,使得水文特徵產生諸多不確定性,最有名的就是三門峽那根砥柱,依據水流的慣性,出三門的船隻正好對著那根砥柱撞去,俺用舵,俺用力扳舵,但往往還是會造成事故發生。
那麼這段黃河是什麼特徵?寬闊,水流平緩,多灣,故稱河曲,特別是幾字上面那一橫,那可不是直的,積石軍那段河段稱為九曲,可是那一橫最少有九十九曲!
不過曲多,但因為河面寬闊,水流平緩,航行風險性依然很小。但造成一種現象,頻繁地改道。
黃河出了賀蘭山,兩邊都是沙漠與戈壁,風一吹,沙子一起飛到黃河上了。但因為水流平緩,河沙立即沉澱,比如南段的河流有灣口,產生回流,河水不是向下遊而去的,而是衝向河流中間,於是河沙會在這一片迅速積澱,但河水要必須往下流,於是河水變得迅急起來,便搜刮北岸的泥沙,從而產生改道。
最有名的便是清朝嘉慶二十四年,包頭南河段南移一里半路,光緒二年,包頭南河段又大規模南移。現在哪裡有兩個很不錯的渡口,河朔渡(托克托河口鎮),毛岱渡(薩拉齊),因為渡口的繁榮,造就了兩個繁榮的城鎮。但黃河南移後,失去渡口加成之效,薩拉齊還好一點,變成了土默特右旗縣政府的一部分,至於河口鎮,全國那麼多河口鎮也找不到這個河口鎮了,因為它已經變成了河口村!然後包頭南海子渡開始繁榮了……
不過這兩次改道算是這段黃河改道較大的規模了,餘下改道雖頻繁,規模很小,往往移動不足幾十米,又是人跡罕稀之所,故史書不載。然而正是這種地形這種改道,才造就灣道越來越多。天長地久之後,河道改變還是很大的,比如唐朝豐州、後來五原北面的烏加河只是黃河的副河,但現在卻是黃河的主河,後來黃河的主河,現在只是一個小河灣子。
然後是黃河中游,從河口渡往下去,兩邊多山,河流湍急,不過受兩岸山巒拘束,再加上河沙不易沉澱,河道一直很穩定。
再到三軍的渡河。
小河直接架橋,逢山開路,也就是前面的軍隊斬去灌木與棘刺,讓後方大軍迅速行軍。遇水架橋,指的就是這種橋,不可能在黃河與長江上架橋了。
再到大河的渡軍,如果不急,可以用渡船慢慢擺渡。
如果很急,西夏人用渾脫渡河,還有一種方法,架設浮橋,最著名的便是宋滅南唐,在長江上架的那個浮橋,用鐵鏈將小船連線起來,上鋪木板,大軍橫渡!
但如果軍隊規模大,那麼對這個渡口挑剔無比。
首先渡口水流必須平緩,才能保障三軍安全,其次渡口必須大,才能容得下許多渡船同時擺渡,否則一艘船慢慢擺渡,象斡特剌這次率領十餘萬軍民過來,那得渡多久才能渡完?
若是架設浮橋,那更挑剔了,就象宋朝長江上的那座浮橋,樊若水駕駛小船裝作在長江上釣魚,選來選去,只選了採石磯一處地點,這才用絲繩測量其江面寬度,宋朝根據他提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