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第3/4 頁)
為軍醫來的,這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實在是太受歡迎了。
在遼闊無邊的草原上,一支橫跨千里的部隊,必須要考慮到給養的問題,後勤是不要指望了,如果說,以這時候,只能是用車馬和船進行糧草運輸的後勤供給方式,幾千裡的距離等同於災難。
跟在隊伍後面的大車隊,不是用來運送糧草的,馬匹和騾子拖拽的大車只能是用來裝載裝備和武器,還有食鹽。
遠征軍的補給就是來自跟在隊伍後面放牧的牲畜群,這些牲畜的肉食和奶就是遠征軍的軍糧,還有沿途經過的河流,軍隊也需要在裡面打魚取水,或者是用木筏來進行運輸,不要覺得這樣的後勤很麻煩。
因為這就是蒙古軍西征歐洲大陸時候的真實情況,有時候甚至要在半路上進行耕種,以取得補給。
在隊伍出發之後,除了劉十三和護衛隊員裡面一些內附的漢化蒙古人之外,剩下的團練和正規軍們,壓根是沒有想到行軍會是這樣一個枯燥的過程。在關外墾殖莊園密佈的區域之中,軍隊行軍和補給都是有充分的畜力和河流水運網路來支援,方便的很,可是來到草原上。
整整半個月後,甚至沒有在草原上看到什麼人,劉十三也不客氣,除了必要的警戒人員之外,所有的人都是被動員到了生產上面,放牧,鑿開已經是漸漸融化的冰殼捕魚,處理宰殺的牛羊等等。
看到這麼空曠的草原,劉十三心裡面卻是隱隱的有些自豪,他在三十三衛被圈禁的時候,劉十二從來不給自己的這個弟弟通訊或者是傳遞口訊,只是拿了許多的書給他弟弟去看。
草莽之中認識字的人很少很少,可是劉十三畢竟是劉家的嫡親子弟,從前雖然是被追殺追捕,可也是有人教授武藝和文化,要是從實際水平來看的話,劉十三對於此時詩書上面的水平,比起江峰可是高了不少。
劉十三當年也是看過許多的史書,已經是各種文人的筆記,知道這草原上的部落那是中原的大敵,歷朝歷代的災禍,亡國幾乎都是和草原上面的蠻族相關。
每個朝代立國和國家強盛的時候,總是一次次的對塞外發動北伐和清剿,但是每次僅僅是打散或者是打敗這些蠻族,根本無法的根除,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恢復了元氣之後,又是捲土重來,重新的作亂。
幾乎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可是現在草原上面這樣的空曠,幾乎是看不到什麼部落的存在,分明是江家軍的功勞。
正是因為江峰在塔爾河谷,圍繞著長城的邊緣進行的一次次的戰鬥和清理的行動,還有固定劃分草場,不斷的擄掠蒙古人為奴,和漢化蠻族的做法,卻取得了決定性的效果,現在大明的邊軍九鎮,和關外的墾殖莊園,都已經是太平許久,遊牧民族的不定時的侵掠和破壞很難在出現了。
而且根據劉十三的判斷,這種破壞和侵掠今後恐怕也要絕跡了,他隱隱約約的感覺到,自從火繩槍和長矛組成的方陣,而且也是配備了野戰的炮兵之後,以往在野戰和各種戰役之中,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正在消失,從古至今,步兵要是在野戰浪戰之中能經受得住騎兵的衝擊。
這樣的
是名震天下的強軍,只能是作為個別的例子存在的,江家軍的火繩槍和騎兵只要排列成佇列,平端的長矛可以阻止騎兵的進攻,火繩槍可以造成有效的殺傷,不管是多麼來去如風的騎兵,都無法和這樣的步兵隊抗衡。
幾千年的禍患,在自己的手中被中止,作為一個軍人,劉十三心裡面當然是自豪無比,而且他還覺得,江家軍如此的強軍,目前取得的戰功還遠遠的不夠,應該有更大的輝煌比得上他。
不過劉十三也是知道,目前大規模的戰爭也不是太可能,不如自己依託這個平臺,儘可能的去戰鬥,去自由的戰鬥,這樣才是劉十三最喜歡做的事情。
在離開關外控制的固定草場區域一個月後,終於是遇到了失必爾汗國的一個部落,不管是帶路的嚮導,還是遠征拓荒隊的軍官們,都是頗為的驚訝,心想,原本原本預計要在幾個月才會到的地方,怎麼現在就有接觸了。
這也是此時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差不多的局面,在大明長城北面的韃靼和瓦刺,王庭所在還算是固定不同,失必爾汗國就連失必爾汗王的所在都是遊動的,幾萬人在廣大的土地上分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四處遊蕩。
只是在最近這十年中,俄羅斯的羅加諾夫伯爵家族附屬的哥薩克軍隊給予失必爾汗國的壓力越來越大,失必爾汗不斷的集中部落的男丁去戰鬥,這才是逐漸的固定了起來,不過各個部落還是要自己忙碌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