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3/4 頁)
匈奴騎兵的襲擾。還好李劍防禦得當,使得入侵九原郡的匈奴騎兵沒有得到什麼油水,留下了十幾具屍體就逃出了大秦的邊境。
衛霍駐紮的雁門和代郡也出現了匈奴的騎兵,只是看到大秦軍陣儼然,這些匈奴騎兵一觸即退,沒有做過多的接觸。
胡亥放下奏章,感嘆一聲:“樹欲靜而風不止。”
把分別來自李劍和衛霍的兩道奏章遞給了在武信殿一起參贊政務的劉墨和李斯。
“匈奴不安分是遲早的事兒,只是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心急。看來這冒頓單于野心不小。”李斯把手上的奏摺合上,臉色也沉了下來。
劉墨點了點頭,他知道打仗的事兒,兩個兄弟比自己擅長。沒有過多的說話。
“報!南路軍侯李元奏摺到。”武信殿外,老內侍一反常態的大聲奏報。
“嗯?”胡亥內心微微一沉,李元在平定大秦內亂的過程中,獨當一面,雖然年輕但是已經有了那種將帥風度。國家再次一統之後,胡亥就令李元南下,密切注意嶺南趙佗大軍的變化動向。如今他的奏章得到老內侍的如此通報,說明是有大事兒。
“快呈上奏章。”胡亥吩咐。
“是。”老內侍回應一聲。
原本大秦奏對之中,回應的是‘嗨’或者‘諾’,可胡亥聽著不順耳。尤其是哪個‘嗨’,讓他有一種穿越到了鬼子國的感覺。每次聽到嗨,胡亥都在內心罵小鬼子,祖宗早就不用的一個字兒,竟然讓他們延續到了後世。一想到鬼子,胡亥就想到了始皇帝時期,帶著童男童女東渡求仙的徐福。
這個方士騙子之首,竟然藉助先皇的財力人力,到了琉球諸島,更是登上了如今還是蠻荒之地的日本島,在彈丸之地上自稱神武大帝,建立了一個遺禍後世的島國。如果自己不在根本上解決了這個苗頭,恐怕後世黎民百姓所受到的塗炭還是在所難免。
等大秦帝國內陸穩固之後,打退了北方草原的狼,滅殺了南嶺不臣之人後,就是大秦將士東渡滅了徐福的時候。
很快,李元派來的送奏章之人就來到了殿上。這是個三十歲左右的軍士,一張方臉之上有著炯炯的大眼睛,裡面閃爍著沉穩睿智的光芒,絲毫沒有一絲軍卒的氣息。
胡亥特意的看了這大大方方的軍漢一眼,讓老內侍接過奏章,先呈上來。
開啟奏章,只見上面的字型微微有些亂,是李元的字型無疑,但李元的奏章從來都是最為工整的,一手端正的字型,方正之中透著一股子將帥英氣。如今這奏章上的確是李元的字,卻沒了那股子沉穩勁兒,反而是有些毛糙。
在看奏章上的內容,胡亥原本淡然的臉上突然露出了喜色。他拿著奏章的手微微有些顫抖,因為這奏章之中不止是李元一人的,竟然還有一份奏章,這份奏章來自嶺南。
李元簡單的介紹了一番嶺南的情況,說經過和趙佗的幾次接觸,已經成功的說服趙佗,重新迴歸大秦懷抱。
第二封奏章則是來自嶺南趙佗,其上筆鋒犀利,一看就是悍將所書。
第359章李左車
趙佗的奏摺大概意思就是說,當初大秦亂象初呈,紛爭四起之時,嶺南一地為了保護當地大秦子民免於兵爭才沒有發兵捲入天下紛爭云云。如今天下重新歸為大秦一統,嶺南大軍還是願意迴歸大秦的統治。表述了這種意圖之後,趙佗又再後面寫到:臣於嶺南鄉野之中,聞聽陛下寫給北地將士的兩句話,使臣終於下了重歸大秦之決心。每聞陛下‘犯我華夏天威者,雖遠必誅;擄我大秦子民者,我必奴之。’之豪言壯語,臣必浮一大白。此語是我大秦軍士的戰歌。我輩軍人,最終使命就是維護國家安危,保全種姓,不被外族所欺辱。今有陛下兩句話墊底,臣敢重歸大秦矣!
趙佗的話語,一看就是發自肺腑,使得胡亥不得不點頭。這人雖然在大秦最為艱辛的時候關閉了嶺南的通道,手握重兵卻不向內地增援一兵一卒,但今日竟然因為兩句話就主動提出歸降,也是好事兒。先安撫了嶺南,再慢慢定奪。
“嶺南的趙佗還算是我大秦子民,能有此奏章,朕可不追問之前的事兒。李斯,你編纂個詔書,嶺南恐怕要讓李元和劉墨一起走一趟。”胡亥眼裡閃爍著光芒,嶺南和匈奴是他心中的兩大禍患。大秦江山想要鞏固下來,嶺南和匈奴必須平定。如今嶺南的趙佗選擇了歸附,那剩下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
冒頓單于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草原上真正的英雄。他活著的時候,大漢朝除了和親沒有其他辦法對付匈奴。直到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