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第2/4 頁)
的境況和毛爺爺時期有很大的不同,想要將地主和諸王手中的土地拿回來,可是缺少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用強自然是可以,但是那是最後一步。
“洪大人!”朱常淵親自拉出來一張椅子給洪承疇,洪承疇口稱不敢。
“朕知道這其中的難度,說句實話,如果不難的話,朕也不會用你洪承疇!”這句話就把洪承疇抬的非常高了。
洪承疇激動莫名,差點脫口而出答應朱常淵的要求。
“你身為崇禎皇帝時的股肱之臣,朕有個問題想問你!”朱常淵眼睛異常明亮,嚴肅的看著洪承疇,緩慢的說道:“你說,前明時候,你們手中那麼多軍隊,為什麼和滿清屢戰屢敗?大明無論國力、政治力量、輿論力量還是文化力量,都死死的壓著滿清一頭,為何就是贏不了呢?”
洪承疇沉思不語。
朱常淵繼續說道:“是我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弱麼?顯然不是,朕記得李如松、李如柏、李成梁時期,大明軍隊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可為什麼到了崇禎年間,一切都變了呢?”
洪承疇依然不語。
朱常淵問了個更加直接的問題,“松錦戰役,你手中有四十萬大軍,為何會敗給僅有十萬軍隊的建虜,事後你可想過?”
洪承疇這次說話了,先是哀嘆一聲。而後道:“非是我大明軍士戰鬥力不如建虜,當時臣的抉擇也沒有錯誤,只是軍中無餉無糧,朝廷沒有銀子。臣不知道如何打仗。”
“若是當時你有足夠的銀子,你可有把握打贏那一仗?”朱常淵又問道。
“自然,臣有十足把握,若是軍中有餉銀,軍隊無譁變。臣四十萬大軍只需死守遼東,不出一年建虜必亂,三年全遼可復!”洪承疇信心十足。
“對,朕也是這麼想!”
朱常淵的口氣驀然凌厲了起來,“太祖皇帝時期,國家每年的賦稅有四千萬石之多,而到了崇禎末年,每年的稅收僅僅只有四百萬兩銀子,不足太祖皇帝時期的二十分之一,你可知為何?”
“崇禎末年。稅收實際上並不少,可是就是收不上來!”洪承疇是大明帝國的高官,對於這些是瞭如指掌的。
“為何收不上來?”朱常淵又問道。
“農民破產嚴重,家中尚無餘糧供養妻子老人,如何能承擔朝廷賦稅?”洪承疇是實話實說。
明朝的稅收制度,沿襲歷朝歷代的作風,並不是按照全國的土地面積來收稅,而是按照人頭來收稅。
舉個例子來說,某農民家裡有一百畝地,家中有八口人。
那麼他交稅的標準不是一百畝。而是八口人。他要負擔的不是一百畝地的稅,而是八口人的稅。
這有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如果每個農民都有土地自然不會有問題,可是如果某一家破產。家中的一百畝地全部都賣了出去,從此就沒有了收入,可仍然要擔負八個人的賦稅,這就有問題了。
反過來說,那些大地主,比如河南康家。動輒佔地十八個縣,可是他們家又能有多少人?算你一百個人好吧。
可是十八個縣交一百個人的賦稅,這不是開玩笑麼?
不是,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事實。
這是明朝中期之前的事情。
後來,張居正改革,將按人頭收稅變成了按人頭和土地雙重收稅,國家的財政暫時得到了好轉,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然並卵。
因為按照規定,明朝的藩王是不用交稅的。
於是,很多農民或者中小地主都將自己的土地寄存到藩王的名下逃避賦稅,然後只需要給藩王一定的好處費就行了。
如此種種,導致了全國賦稅的一再縮水,縮到崇禎年間,國家稅收不及明朝建國初期的二十分之一,自然,各種問題也就油然而生了。
“如果朕的這個計劃在全國實行,洪大人覺得日後我大明王朝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朱常淵深吸一口氣,朝洪承疇說道。
洪承疇身子微微動彈,猛然想起一個可怕的事實。
他忽然想到,如果土地按照人口分配,如果土地禁止買賣!那結果就是,不會有地主的產生,不會有土地兼併,更不會有國家稅收的減少和縮水。
如此一來,只要制度訂立,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立法,只要朱常淵的子孫後代不是自己作死,大明帝國似乎就可以光耀萬世,永垂不朽。
洪承疇只感覺到中華歷朝歷代的興衰交替,被朱常淵真正的一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