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他就不信李氏想把這幾家都給問罪了。
至於那塞進流民隊伍裡的兩顆釘子,無憑無據,紅口白牙能耐他何,他可是昭儀的父親。瞬間,霍令東淡定了。
翌日,李湛進城,根本沒去見這個地方官,他先拜訪了當地郡望,有兩家和李氏還有聯姻呢,不過聯的是李氏旁枝。
一圈拜訪下來,這些流民問題都解決了,當地豪強願意拿出糧食幫助百姓熬到收穫。
當地郡望看著霍令東犯蠢卻不提醒,不代表他們不清楚任由百姓逃荒的後果,沒了百姓,青陽漸漸的就會變成一座死城。
他們不提醒是因為明白,這些人就算出逃了,等朝廷反應過來,便會將這他們遣回原籍。只要青陽出一些利民的政策,這些背井離鄉的百姓定然是會回來的,故土難離,不只是因為情懷,現實問題更多,其他地方的排外情緒,衣食住行上的困窘。
不提醒是因為想讓霍令東捅出大婁子好弄死他呢,這麼個小人得志的東西,他們早就膩歪了,有個當皇帝小老婆的女兒了不起啊,跳樑小醜,方安才死了幾年,那還是太后嫡親侄子呢。
別以為當地豪強隨著你一個外來戶胡鬧,是怕了你,那是憋著壞坑你呢。
李湛一走,各家就將霍令東貪汙賑災糧的證據送到京中親眷處,可憐霍令東還以為自己是和這些人同一條船上的,哪知道這條沉船上只有他一個。論做賬捏造證據,霍令東怎麼及得上他們。
送嫁的隊伍還在路上呢,便有御史在大朝會上彈劾霍令東,鐵證如山,要求皇帝當朝批示,就地處理霍令東,以平青陽民憤。皇帝表示他要派人去徹查,萬一是被誣陷的怎麼辦。
作為皇帝使者的簫鐸,半路遇上李氏一行人。
雙方還是熟人,五年前他隨著其恩師諸葛泉到過李府,在上元節的意外中救過李曦一回。
故人相逢,物是人非。誰人不知,簫鐸是皇帝新貴。
客套過後,簫鐸帶著隨行人員避到路旁讓李氏先行。
李湛略一頷首,“多謝!”
送親隊在他面前緩緩而過,簫鐸目光一直黏在中間的婚車上。
“我阿孃也病了,我希望你阿孃能痊癒,我阿孃也能痊癒。”於是他得到了怎麼也買不起的靈芝。
最終她阿孃病癒,他阿孃病故。
他阿孃是世家歌姬,而他父不詳,阿孃總是咒罵他為何長得不像家主,那樣她就能翻身,在阿孃喋喋不休的咒罵聲中,她們母子被趕出府,那年,他四歲。
阿孃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她重操舊業做了一商人外室,在商人那受了委屈便打他,哭他命中帶衰,自他出生,她便沒過過好日子。
他不恨阿孃,起碼阿孃從來沒想過扔下她不管,甚至還花錢送他去上學。阿孃在高門大戶待過,最是知道學問的重要。
後來,商人正室打上門來,他們母子身份曝光,周圍人的指點嬉笑,千夫所指大抵便是如此了。為避流言蜚語他們遠赴他鄉,那年他十一歲。
搬到了新地方之後,他以為人寫信抄書算賬維持家計,阿孃也願意洗盡鉛華在家中做些家務學著侍弄莊稼蔬菜。周圍鄰里同情他們孤兒寡母,多有照顧,如果他們知道母子真實情況,恐怕會避如蛇蠍吧。
日子雖苦,他甘之如飴,可這樣平和的日子只過了不到一年,阿孃惡疾纏身,要用靈芝救命。
最終他求來了靈芝,卻沒救回阿孃。
安葬完阿孃之後,他又遇見李曦,她讓他節哀,並‘借’了他十金,那些錢足夠支援一個少年長成青年。
再見之時,是在隴西燈節上。
一眼他便認出李曦,鬼使神差的跟了一路。至今他都十分慶幸那一日,自己跟在後面替她擋下那盞燃燒的燈。
婚車消失了好一會兒,簫鐸還保持著駐足而立的姿勢。他知道師父替他求親被拒,如果當時他有今天成就,是不是……
簫鐸嘲諷的勾了勾嘴角,於寒門庶子而言,自己今時今日可當一句成功,但在李氏眼裡恐怕依舊不值一提。
何況自己現在可是個‘佞臣’。
手下人一看,不得不提醒,“郎君,我們該走了。”
簫鐸定了定神,翻身上馬,“走!”
那十金,他至今未還!
第59章 幾處早鶯爭暖樹
到了京城相府,眾人就連軸轉起來,因為當天就是昏禮了。李曦是從弘化出嫁,萬沒有在相府休息一天才出嫁的理。
李昭這個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