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4 頁)
到處轉著,胭脂溝金廠所出大部分都是朝廷與袁世凱的,他的根基不在金廠,而是在胭脂溝的繁榮,為下一站打下基礎。
劉竣所說的墨爾根任職讓他很心動,後世的嫩江平原雖說生態環境惡劣,但這個時代還是沒有被過度開發,有希望能夠在開發的同時保持生態平衡。
南邊的遼河平原除了水患多些,土地肥沃,礦產豐富又有地下大油田,加上生態環境比北邊優越,是李安生心目中的崛起之地,但眼下還輪不到他染指。
相比之下,略為偏僻的嫩江平原倒是適合他大展拳腳,從這裡往東,便是後世的“北大荒”,“北大荒”包括黑龍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
這可是後世的北大倉啊,憑藉這個時代落後的科學技術,還暫時不用顧慮到生態環境問題。
目前的黑龍江才百多萬人口,相比後世的接近4000萬,這片土地還有無盡的潛力可以深挖。
李安生想著在松嫩平原搞幾個糧食基地,趕著闖關東這股潮流,再沒有作為也能夠積累原始資本,幾百年來人囗壓力使得國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都成為了移民地點,而闖關東更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
從1897年開禁,到現在短短的不到10年時間,東北的人口從500多萬增至1600多萬,要是能夠合理的引導,這是股多麼強大的力量。
李安生從小就聽爺爺說過當年闖關東舊事,知道這場遷移運動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不知有多少人在途中在遷移地死於飢餓、寒冷、勞累與疾病。
如果現在就開始努力,這些人的命運就會改變。
任重而道遠,李安生的心頭沉甸甸的,金廠的事務反而不太關心,心思都放在瞭如何讓莊稼增產,並且依託墾殖園培養些在行的農技好手,為他分擔些壓力,並且辦好酒坊與製糖坊,摸索一條以農促工的道路來。
可惜手頭能夠利用的資源太少,也沒有後世的外力可借,想要一下子就讓胭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