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第1/4 頁)
蘇維埃政府還打破了國際慣例——即一個國家的各種債權、債務關係不因為它的政府更換而改變。蘇俄政府拒絕償還沙皇俄國欠法國等國家的債務,把外國在俄羅斯的投資全部充公,美其名曰“不能讓人民再受國際資本家的剝削”,可是這部分資產被政府沒收後,對職工的剝削也不見得就少了,而且經營不善,普通人民失業的更多,根本得不到什麼好處。而外國投資者,其中有許多小股東是一般居民,他們完全按照法律的許可,把辛苦攢下來的錢投資到俄羅斯,卻毫無理由被蘇俄政府霸佔。
唯一的例外是華商,由於中國向蘇維埃政府輸送了大量的糧食,不僅使得糧食價格沒有在高爾夫控制的地盤高企,還使得高爾夫暫時的穩定了人心。
目前蘇俄也只能選擇依靠中國,一個唯一願意向蘇俄提供各種物資的國家。
蘇俄對德國投降,使德國控制了包括整個烏克蘭的大片肥沃土地和原材料產地,東線德軍全部開往西線,使得之前協約國戰線差一點在就崩潰,這個仇不共戴天啊。
所以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對蘇俄政府無不深惡痛絕,有人認為紅軍之所以戰勝白軍,是因為布林什維克得人心。其實在一個落後、動盪的殖民國家內,自由、博愛、民主、平等的思想沒有萌發,組織最嚴密、行為最兇殘、政治權術最狡詐、最不擇手段的派別才是最有可能攫取政權的。
在1917年末,蘇維埃政權有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時期,經濟建設問題就特別尖銳地提出來了。蘇維埃國家勞動人民紛紛響應黨的號召:“一切為了恢復被破壞的國民經濟而鬥爭!”這時高爾夫奉列寧的指示,負責領導恢復烏克蘭被戰爭破壞的經濟,領導烏克蘭勞動軍委員會。在高爾夫的具體領導下,烏克蘭工人階級以巨大的努力,首先恢復了頓涅茨礦區的生產。高爾夫認為,如果不先把燃料工業恢復起來,全國的工廠和交通便不能開工和執行。這個極端困難的任務解決後,被白軍破壞的礦山紛紛恢復生產,擴大了採煤量,鐵路、橋樑、工廠和發電站也都迅速修復,重新投入生產。這對發展經濟、支援戰爭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國大量向蘇俄輸送商品的同時,也掩蓋了高爾夫的“親華”傾向,包括無數蘇維埃政權高層,到底層的人民,都對中國的友善無比感激。
他們其實並不清楚,中國同樣也在私底下暗暗的支援著白軍。
由於白軍無法迅速的從協約國那裡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物資,故而中國成為了白軍極力爭取的物件。
從高爾察克再到他的繼任者,白軍用無數的黃金換回了中國始終對俄國交戰雙方的一視同仁。
1917年末,白軍臨時的領導者鄧尼金與中國簽署了一項重要的協議,那就是白軍將包括秋明、新西伯利亞在內的西西伯利亞部分土地割讓給了中國,這些土地面積七十五萬平方公里,自此,整個西伯利亞最為富庶的地區都落入了中國手中。
隊的西進暢通無阻,而蘇俄出於恐懼與擔憂,並沒有惡化與中國的關係,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預設,來維持中國對他們的商品輸出。
這太關鍵了,中國向俄羅斯是完全開放的,蘇維埃政權憑藉著從沙皇時代的富得流油的大肚腩之中獲取的大量的財富,都開始向中國流動。
事實上,俄羅斯內戰雙方都並不缺乏財富,白軍手中有從沙俄國庫中得到的數百噸黃金,而蘇維埃政權則能夠從人民的“自願”中,在戰時體制之下,獲得大量的稅賦。
他們只是缺乏生產力,而中國則最不缺乏。
由於世界大戰之前,中國就大躍進式的冒險奮進,制定了極為龐大的引起世界幾大強國嗤之以鼻的工業計劃,使得許多國家準備看笑話。
可是,在世界大戰進行的同時,整個俄羅斯大地對於中國的這種工業計劃的依賴,使得中國的工業基礎迅速的建立並完善下來。
光是為了那數百噸黃金,李安生就希望俄羅斯內戰能夠久一點,時間長一點,規模再大一點。
最好是最後蘇維埃政權筋疲力盡,實力大損,幾十年之內都無法對中國構成太大的威脅。
在解決日本之前,中國必須要擺平與蘇俄的關係,不讓蘇俄在將來的中日戰爭中趁火打劫。
炮火1906第四百五十一章趁火打劫(正文)
第四百五十二章 沙皇遺孤
平安夜,新西伯利亞,一輛馬車壓著積雪嘎吱嘎吱的駛進了這座軍事要塞。
是的,自從中**隊接手之後,這裡迅速的變成了一座戒備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