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部分(第3/4 頁)
越來越緊張,離開歐俄有一段距離的新西伯利亞似乎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這裡充斥著剝削、搶掠與仇殺,治安狀況差到了極點。
幸好中國人沒有成為奸商,他們負擔起了日常物資的需求,始終維持著物價水平的平穩緩慢的爬升,並且中國人還幫助當地維持治安。
中國商隊自身的護衛力量能夠幫助地方上儘可能的杜絕一切惡性行為,但是,他們無法阻擋地方上的那些官老爺們的剝削,這與中國商人無關。
以戰爭的名義,這些國家的蛀蟲,正在加速禍害西伯利亞。
從烏拉爾山到新西伯利亞,甚至是被中國所佔據的伊爾庫茲克,曾經是所有歐俄貧民充滿嚮往的地方。
世界大戰前夕的西伯利亞社會形勢較歐俄地區相對穩定。農民境況並不十分悲慘,土地的爭端也不很嚴峻。工業化規模較小,工人階級力量薄弱。政治上由於中間勢力的存在使黨派鬥爭並不尖銳。正如一位前蘇聯作家描述的那樣:“如果十月沒有在俄中心地帶爆發,那麼數十年之內西伯利亞不會有”。
西伯利亞蘇維埃政權與歐俄相比力量薄弱,影響較小。由於西伯利亞特殊的地理位置,遠離中心地區,接受的宣傳少,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不高。例如社會黨人在農民中有相當大的影響,大部分農民還相信立憲會議的人民性。再者由於缺乏用思想武裝起來的優秀的領袖,缺乏穩固的宣傳的陣地和輿論工具,西伯利亞的布林什維克很難把握住前進的方向,以至制定了不合實際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的支援。另一方面反勢力十分強大,西伯利亞布林什維克不僅要同社會黨人、孟什維克、崩得分子做鬥爭,還要同地方割據勢力相抗衡,建立蘇維埃的過程是十分緩慢和艱難。
高爾夫兄弟拉起了五萬多人的礦工與農民,樹起了起義的大旗,並沒有在實質上帶動西伯利亞形勢的變化,但是,有一項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動亂對於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
動亂,將會使得西伯利亞本來還算平穩的形勢變得變化莫測,破壞當地的經濟結構,影響人民的生活,激化當地的矛盾。
當人民感受到了日子的艱難,他們會將怒氣發洩到當權者身上,粉碎那些官老爺們、貴族們以及坐享其成的社會黨人的統治。
過去人口遷移帶來的經濟利益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所有來到西伯利亞的定居者都擁有一塊特許的“視野內的土地”。在之前的20年裡,西伯利亞的播種面積增長了122,而每年大約3/4的收成都在市場上出售。由於採用了比歐俄先進的技術,大量穀物被出口,畜牧業也隨著奶油生產的成功而發展起來。出口的快速增長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
當伊爾庫茲克以及遠東地區遭到了連續多年的農業危機以及中俄戰爭之後,西西伯利亞迅速的壯大了起來,伴隨著沙俄在這裡建立的防線,進行的開發。
這片地區迅速的發展壯大,要是不給它毀滅性的打擊,將來會成為中國奪取這裡的重大障礙。
伴隨著貿易的成長,西西伯利亞產業和城市的發展也呈現出穩定的態勢。在託木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人口增長幅度從兩倍到八倍不等。許多企業有外國投資支援,雖然冶金業在18世紀已形成,礦業對地區經濟發展有顯著作用,但西伯利亞並沒有大型製造業。到1914年,金屬工業僅僅是西伯利亞產業收入的8。西伯利亞產業的擴充套件主要在服務業和食品加工業。儘管緩慢,西伯利亞的工人階級也已出現,1900—1912年間數量突飛猛進,1913年城市工人階級達25萬人。這些工人中的9000人從事原材料的出口,保障著首都和鐵路沿線地區的製造業。
西西伯利亞的人口主要是農業人口,而動亂,很容易的就能影響到他們。
這些日子隨著起義的蔓延,新西伯利o亞這個大城市受到了明顯的影響,物價飛漲,人心不穩,而地方統治者們為了穩固統治,不讓沙皇注意到他們的軟弱無能,開始大量的徵募士兵入伍,加緊搜刮地方,希望獲得財源來壯大自衛軍隊。
沙皇已經沒有能力調派軍隊過來鎮壓,只能在烏拉爾山脈的幾個要隘進行防禦,並且將平叛的任務交給了西西伯利亞地方。
高爾夫領導的起義軍得到了中國秘密提供的大批軍火裝備,地方軍隊哪裡是對手。
而高爾夫等人打出了布林什維克的旗幟之後,聲勢更加的浩大。
薩迪魯娃的丈夫帶領著一大群的礦工也造起了反,那些當官的太不是東西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