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4/4 頁)
漲,可歸因於幾個方面:一、所有的生產原料幾乎都靠進口。二、人員薪水偏高。三、申購物資浮濫。四、人員人數過於浮濫:除了外國顧問日漸增加,中國官員、職員有不少人是利用關係進入,坐領乾薪。
求新機器廠要是能夠收購江南製造局,說不定能夠將江南製造局發揚光大。
不過這隻能暫時想想,幾乎不能實現。
一家xiǎo工廠要收購官方國有企業,而且是超大型企業,談何容易。
“朱老闆,不知可能造排水量兩三千噸的海船貨輪?要是能造,我在你這裡下兩艘訂單如何?”
李安生的一句話石破天驚,讓朱志堯驚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幾乎以為是自己的耳朵有問題,聽錯了。
三千噸的海輪一艘國際市場上價格在50萬兩銀子左右,雖然求新機器廠的成本較高,但只要能買到廉價鋼材,還是還能有幾萬兩銀子賺的,更何況還是兩艘。
這十餘萬兩銀子的利潤能夠直接將造船規模擴大兩倍,要是訂單能夠源源不斷,那麼求新機器廠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良機。
李安生並不是虛言,而是他的確想要購買貨輪,跑跑近海,將江蘇與東北的海運跑起來,有些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哪怕是買了不賺錢,李安生也是情願的。
不說朱志堯人品不錯,光說這兩艘貨輪的訂單,能夠對求新機器廠造成多麼巨大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周圍其他機器廠的連帶作用,這百萬兩銀子huā的就值,非常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僅是各種民族工業發展的良機,也是航運業發展的大好機會,別說是因為戰爭而導致的全世界航運熱cháo以及造船熱cháo,光是列強退出而中國自己能掌控的份額就很可觀,甚至對日本的工業也能造成打擊。
xiǎo日本趁著列強退出中國的良機,各種發展,各種強大,要是不予以壓制,將來很難對付。
眼下未雨綢繆,為中國多上幾家造船廠,多上幾家機械廠,將來說不定功德無量。
朱志堯的眼睛裡全是xiǎo星星,許久才定下神來,沉默盤算了片刻,說道:“兩三千噸的海輪還是能造的,但只能一艘先開工,另一艘晚上些時日。”
“不妨,不妨。”
“真要造的話,合同中不妨定明,預付款必須要一半以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