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還是文官主持,屬於宰執中的執,說到底還是內部的鬥爭。然而如今李定宸以武將組成參謀部,很明視訊記憶體著跟文官打擂臺的意思。
而且從九邊分辨調九人進入參謀部,等於皇帝可以藉由這種方式直接掌控九邊局勢。他本來就一直重視武事,有開疆拓土之意,再抓緊了九邊軍權,只怕更彈壓不住。
而王霄這麼一提議,不但讓參謀部成為臨時機構,又貼合了文官管理武將的大方向。看似順從了李定宸的提議,實則是完全將他構想的架子推翻。
李定宸自己知道,他之所以要組建這個參謀部,是為了彌補漏洞,但更是抬高武將和軍隊的地位,狠抓軍事,但歸根結底,真正的目的是為戰爭做準備。
這一點,王霄能猜到,幾位重臣或許也可以猜到,下面的普通官員卻是不知情的。
就算知道了,在時機成熟之前,他們也絕不會同意,等待著李定宸的可能是非常堅決的拒絕與否定,而後嚴防死守。
所以這個理由,根本不能光明正大的說出來。
這樣一來,王霄這番話就站住了各方面的理,既對他的提議表示了支援,也提出了可以改進的地方,而且無可挑剔,根本沒有給李定宸留下拒絕的餘地。
坐在屏風後的越羅腦子裡閃過“老謀深算”四個字,心中擔憂李定宸,不由抬手在屏風上輕輕釦了兩下。
李定宸本來正在思索王霄的話,聽見身後的動靜,立刻回過神來。一番唇槍舌戰,他險些忘了皇后還在這裡。反手同樣在屏風上碰了碰,他抬眼看向王霄,見他還是那樣沉穩,並不因局勢一再轉變而有任何波動,心下也不免有些歎服。
李定宸出生時,世宗皇帝已經去世,傳聞那個男人強勢霸道、淵停嶽峙,令人不敢與之相對,可惜他卻從沒有見過。如今,李定宸倒是從王霄身上看到了幾分這樣的氣質。
從前他覺得自己頭上有四座大山,如今來寶已去,趙太后崩逝,與江太后母子修好,唯有王霄仍舊山嶽般沉穩立於前方,一如最初。
但李定宸並不覺得害怕,反而越發興奮,迫不及待想要超越這座高山。
眼看王霄一番話之後,殿內陷入沉默,顯然一時也沒有想到可以反駁的話,李定宸不由琢磨著是否要暫時退朝,讓大家回去翻閱書籍,明日再戰。但就在此時,張德忽然從旁邊走上前來,湊到他耳邊低聲說了三個字。
李定宸微微一怔,繼而意識到這恐怕是越羅在提醒他。
眼下當著群臣的面,她不能開口,也只能用使人傳話的方式。再琢磨她所說的三個字,越想越覺得十分絕妙。果然自己雖然也看了好些書,但對史書的熟悉程度,卻還是不能跟越羅相比。
他擺手令張德退下,笑著開口道,“王相所言有理,以一路巡撫總領軍政,便宜行事,的確可免除一切影響。只是如此一來,巡撫卻無人節制,恐有唐時節度使舊事。”
這句話他說得很平常,然而整個大殿裡的官員都不由微微一震,驚得抬起頭來,但旋即回神,又深深的低下頭去,心下卻是開始惴惴,膽子小的,後背已經開始冒冷汗了。
唐高宗之後,因為對外軍事政策轉變,軍隊由征戰改為長期鎮守邊疆,因而出現長駐地方、專任一事的節度使,並漸漸總覽一地軍民財政、節制各州刺史,成為當地最高長官。
安史之亂後,中央對地方逐漸失去節制,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黃巢之亂,大部分藩鎮都失去控制,甚至可以反過來決定皇帝的擁立與罷黜。而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更都是節度使。
外官獨攬軍政大權,至此成為禍亂之源、朝廷大忌。至宋□□杯酒釋兵權,節度使逐漸成為加封給高官重臣的的虛銜,稱遙郡。
此後歷朝吸取教訓,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三權分立制度,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是如此。
現在王霄提議以巡撫管轄地方,總領軍政,卻恰恰是犯了這個忌諱。雖然朝廷也可以頻繁更換巡撫,就像很多重要的職位往往都做不滿一任,任職一兩年便轉遷。但這樣一來,巡撫無法瞭解當地的情況,也就失去了本身因為京城鞭長莫及而設立的初衷。
而如果只管軍事不管政事,那就成了武職了。自宋以後,文武之間的界限越來越分明。宋朝時還有低階文官轉職武將,武將轉職文官的情況,至前朝時已經徹底廢棄,文官從科舉出身,而武將以軍功自立,中間絕不會有任何混淆。
於是這巡撫的職位,就顯得十分尷尬了。
但凡涉及到“造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