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頁)
最關鍵的是速度快。
本來這種事情,不要說三五個月,就是拖個一年半載也是等閒。
但顏弘知道皇帝估計急著回京,所以半點沒有拖沓。
——李定宸雖然不需要親自處理這些事,但談判過程中,大軍卻還是不能撤走,須得駐紮在草原上形成威懾,好叫草原部族知道厲害,免得他們反覆。
而他雖然沒有催促過談判進度,卻是一天三次派人來看進展如何,顏弘如何不知道他這是不想多等?
於是拼著自己日夜苦熬,那麼多那麼複雜的事務,他一條一條理清楚,不過半個月的功夫,竟是都商談得差不多了。
戰俘大秦留著無用,叫各個部落自己拿牛羊馬匹來換。已經被秦軍佔領的土地,自然都歸於大秦,丈量之後重新設立新的邊境線,同樣留出一段緩衝帶。至於糧食交易的價格,以後的邊貿互市等等,也在顏弘的考慮之中。
等商議完畢,厚厚一摞條款書送到李定宸案前,他忍不住將之展示給首相杜卓華看,兩人讚歎了一回年輕人的衝勁,又不免懷念了一番王霄。李定宸便也順勢下旨,恢復了王霄身上虛銜,叫他在老家榮養,又賞賜了不少財物。
距離王霄去職至今三年時間,他從未對朝堂施加過影響,李定宸自然也不會讓他一直以一介白身住在鄉間。只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契機罷了,如今顏弘出了政績,自然是順勢而為。
而這種賞賜,顯然比給顏弘加官進爵更讓他高興,面聖時一再表示要為陛下、為朝廷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李定宸沒要他肝腦塗地,只是把人留在了西北,要他將條款上的那些內容一一落實。等事情做完之後再回京。而他自己,則也是時候班師回朝了。
御駕親征的夢想完成,雖然沒有親自領軍上戰場,李定宸也算是過了個癮。中途還看到了不少北地的風土民情,也算是讓他對自己治理之下的這片土地又有了更多的瞭解。
等興奮之情散去,作為皇帝的責任盡了,新鮮感也消耗得差不多時,李定宸便開始想家了。
尤其是在有了新的想法,迫切的想要跟皇后分享,轉過頭卻發現身旁根本沒人時,這種落差最大。就算是再好看的風景,再令人興奮的功績,少了與之分享的那個人,似乎也就不那麼令人激動了。
所以仗一打完,李定宸就已經著人安排回京的事。
他還嫌棄大軍走得慢——畢竟步兵的行軍速度和騎兵截然不同——索性把這些人給留在後面慢慢走,自己則領著剛剛組成沒多久的輕騎兵先走。
這個計劃遭到了朝臣們的反對。
因為只帶騎兵,就意味著鑾輿也要留在後面,而文官們所乘車馬,必然也是如此。
皇帝自己身體強健,弓馬嫻熟,跟騎兵一起趕路不覺得有什麼。很多朝臣卻是養尊處優,雖然也不是不會騎馬,但要像是行軍一樣趕路,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叫皇帝把他們給留在後面,那成什麼樣子了?估計等回了京城,皇帝固然會被御史彈劾一個“輕浮、不成體統”,他們自己卻恐怕連頭頂上的烏紗都保不住了。
但是皇帝會怕嗎?反正從他登基開始,專門寫來罵他的奏摺幾乎每天都有,而且其中出現得最頻繁的罪名就是輕浮任性。不痛不癢,李定宸早就已經習慣。所以面對朝臣們的勸諫,他的態度也很堅決。
要麼你們自己跟上來,要麼朕自己先走。
大臣們能怎麼辦?當然是咬牙也要跟上啊!只有他們遷就皇帝,豈有讓陛下遷就他們的?
不過像杜先生這等上了年紀的老臣,李定宸也不強求他們跟上,索性都安了個可有可無的差事,叫他們留在固原,晚一步動身。
於是,在這樣的安排下,算算時間,李定宸發現,自己完全可以趕在端陽節之前回到京城。
他還特意給越羅寫了一封信,叫她等著自己回去一起過節。
訊息傳回來,整個京城都沸騰了。
雖說大軍並沒有跟著回來,但帝王凱旋、鑾輿回宮,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關注的大事。雖然真到那個時候,為了保證安全,京城內的道路估計會戒嚴清場,他們其實什麼都看不到,但還是不影響所有人的熱情。
而且京城百姓對皇室的畏懼沒有那麼深,又在這城中生活了那麼多年,就算軍隊封路戒嚴,他們也總能找到圍觀的辦法。
這可是大秦幾十年沒有過的盛況,如今能夠親自目睹見證,足夠接下來幾十年裡吹噓的了。
皇帝回京,皇后與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