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工部隨之派人前往,探測並開採出了這種被命名為“磷”的礦物。
雖然如何用它製造出能夠增加土壤肥力的肥料,令全天下的糧食都增加產量,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作為發現者,餘敏程的功勞卻是毋庸置疑。
他被召回京城,官職連升三品,跨過了五品這個坎,邁進了朝廷的核心。
但是隨著各項研究的展開,卻越來越發現,最初對磷礦的各種功用,估計得還不是很準確。越來越多的用法被發現,而餘敏程的名字,也自然被所有人記住。他的那篇文章,更是遍傳天下,就連不讀書的百姓,也能隨口說出一兩句。
榮耀來得如此快,而且如此輕易,又是在自己從未想過的領域,餘敏程居然覺得有些不習慣。
於是,在回到京城的第二年,他又上了一本奏摺給皇帝,表示自己在外面懶散慣了,就算回到京城也不習慣這裡的生活,還是希望能繼續出去,把作為採風使的工作完成。
皇帝沉吟良久,最終批了“准奏”二字,又叮囑他到了其他地方,也要細心觀察不同之處,爭取發現更多利國利民的東西。
餘敏程:“……”
又過了幾年,成熟的磷肥被製作出來。只需要將一點點肥料化入水中,澆在農作物周圍,便可以大大增強土壤肥力,令作物豐產。
在這種肥料可以穩定批次生產之後,整個大秦的糧食產量便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風調雨順之年,土壤肥沃的良田甚至可以達到產量翻番的程度。
然後李定宸驚訝的發現,大秦的糧食快吃不完了。
即使還要供給整個北方草原民族,也完全足夠。畢竟除了本地所產之外,安南等地每年同樣能夠出產無數糧食。
李定宸可不是剛富起來的土財主,坐在自家糧倉裡,睡著都能笑醒,卻不知道這些糧食該怎麼用法。有了足夠多的出產,朝廷就顯得更加遊刃有餘。
釀酒業興起,除糧食之外的其他種植業同樣也開始興盛,絲綢、茶葉、桑麻、瓜果蔬菜……一片土地能養活的人多了,自然也有一部分人離開土地,去學手藝或是經商,市面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百姓們的生活需求自然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農家有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也開始興盛。在院子裡餵養些雞鴨鵝之類,不但可以增加收入,也可改善生活。更有人專門以此為生,擴大規模,做成遠近聞名的大戶。
這些變化,都一一看在餘敏程的眼中。
直到現在他也不覺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但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心中還是不免激盪起幾分情緒。
這天餘敏程途徑一座小鎮,停下來在路邊的茶棚裡喝茶,卻見這主人家只有一個待客的老婦人和一個看火的小丫頭,不由心生惻隱,出聲詢問。卻得知這戶人家的男人都去參了軍,結果留在西北沒能回來,只留下家中老少三個女子支撐門戶。媳婦年輕守不住,再嫁了,便只有老婦人帶著孫女過活。就在路邊支起攤子,擺個茶棚營生。
這麼一說,聽起來日子悽慘得很。但等餘敏程細細問完,卻發現自己那一點同情心卻是全無必要。
家中雖然沒有男子,但官府給了撫卹,又優免了所有徭役賦稅,周圍的鄰居也肯多照顧。這茶攤擺出來,一日也有幾十個銅錢的進項,足夠兩人過活。
看這老婦人的言談舉止,雖然目不識丁,卻自有一套禮節。面上不見風霜愁苦之色,言笑晏晏,十分健談。再細看兩人衣著,雖然顏色不那麼鮮亮還洗得發白,卻也是乾乾淨淨,也不見補丁。
再聽老婦人言談,不但日子過得下去,就連孫女兒的嫁妝她都攢了不少,就等著尋摸個好人家了。
因為兩人說得上話,她老人家還送了一盤子紅薯幹,讓餘敏程嚼著打發時間。他不肯收,便佯作發怒,嗔笑間依稀可辨年輕時的美麗。
無論經歷過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支撐著百姓們從中自愈,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謂太平盛世,大抵便是這般了吧?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少年時讀過的詩歌裡所寫的景象,也不過如此了。
何其有幸,生於這樣一個年代,親眼看著它從無到有締造而成。更幸運的是,在這其中竟也有自己的一分力氣。
餘敏程在閒談中喝了一壺茶,頓覺疲憊盡消。發付了茶錢,將最後一塊紅薯幹塞進嘴裡,那甘甜的滋味似乎要從口中一直流到心底去。
他辭別老婦人,翻身上馬,開始了自己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