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部分(第4/4 頁)
升雍州刺史法正為衛尉,益州刺史蒯越為大司農。京兆太守賴恭任雍州刺史,諸葛均任京兆太守。江夏太守杜畿任幷州刺史,馬良任江夏太守。鑑於荊州地域廣博,人口與日俱增,分其為荊北和荊南兩大刺史部。
長沙太守劉闔轉任荊北刺史,涼州降臣趙昂為長沙太守!
零陵太守龐季轉任荊南刺史,涼州降臣梁緒為零陵太守!
幷州三郡,涼州降臣尹賞為上郡太守,李福調任北地太守,涼州降臣張恭任朔方太守,協助北軍將士重建朔方郡!
南中削去都督府,改為南中刺史部,仍有原南中都督李恢擔任—無—錯—南中刺史。
這段誥命公佈之後,舉眾譁然,重要的不是人才的任用,而是再次對刺史部的重新劃分,雖說楚國以前也曾改司隸關中地區為雍州,可那還只是改名字,最多小範圍的改些郡縣範圍,可如今卻是真正的劃分州治,足足多了兩個刺史部,這讓很多有識之士開始隱隱意識到更多潛在含義。
短短三日後,又一封誥命下達,更是徹底落實了那種猜測,原文如下:
“漢室衰微,朝綱崩壞,百姓流離。華夏分裂。今楚王興仁義之兵。以匡扶天下為任,部署強將雄兵,應天命而平亂世。
衛將軍府麾下四軍統帥,分掌邊關:
鎮東將軍陸遜,統帥東軍,總掌水軍海雲軍團及荊州邊軍。
原平北將軍鄧芝,升任鎮南將軍,統帥南軍。
原文治將軍李嚴。升任鎮西將軍,統帥西軍。
原射聲將軍賈逵,升任鎮北將軍,統帥北軍。
大將軍高順總掌四聖、四方合共八軍:
驃騎將軍趙雲分掌四聖軍,徵東將軍張合統青龍,徵南將軍徐晃統朱雀,徵西將軍魏延統白虎,徵北將軍黃忠統玄武。
車騎將軍張遼分掌四方軍,平東將軍鞠義統東方,平南將軍韓猛統南方。平西將軍馬超統西方,平北將軍甘寧統北方。
第一近衛軍團更名羽林軍。主帥前將軍徐盛、後將軍顏良!
第二近衛軍團更名御林軍,主帥左將軍典韋、右將軍陳到!
整編涼州三支精兵,刀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