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3/4 頁)
來民間思想尚以佛道儒三家並行,但自宋之後儒家便成一家之勢,一旦自己做錯什麼事,真是罪莫大焉。
孔府,後花園,涼亭。
房遺愛執弟子禮向三位先生行禮:“學生來晚了,還請各位先生恕罪。”
“不,不是你來晚了,而是我們三個老傢伙來早了。”
房遺愛微微一笑,手心裡略微出汗:“若是各位先生不介意,學生便講講自己的一些看法。”
孔穎達注意到房遺愛有些不自然,吹鬍子瞪眼道:“我們三個老傢伙有那麼可怕嗎?你這小子不是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緊張個什麼。我們又吃不了你。”
“實在是學問之事,學生惶恐,不得不謹慎啊。”
三人頷首,不管如何,房遺愛的這態度還是值得肯定的,房遺愛並沒有坐下,而是站了起來,背對三人,緩緩開口道:“儒家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其體系,亦是儒家思想之根本。”
孔穎達點頭道:“然也。”
這便真的有些坐而論道的意味了,一問一答,聖人與弟子莫過於此。
“小子不才,對於這仁之蘊意不敢苟同。”
“為何?”
“敢問先生何為仁?”
孔穎達稍稍思索便給出解釋:“仁者,仁義也,易也。”
孔穎達的意思是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即為仁。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那先生的意思就是說所謂仁者即為愛人也?”
虞世南久未開口:“正是如此!”
于志寧面色凝重:“只是我聽小友口氣,倒是對此似有不同看法?”
房遺愛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孔穎達額頭早已深深皺起:“何解?”
房遺愛不停地踱步,似乎在思考接下來要如何表達,也有可能是在抒發自己焦躁的情緒。三人雖面色焦急,但卻沒有催促。
“孔聖倡導家國天下,儒家學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追求,家者私也,國者公也,不知可否?”
三人點頭應是,雖然大唐現在大部分都是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世家子弟只以家族利益為第一要務,至於國家則放在後者,此種現象自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興起以來,已經成為常態,但不可否認房遺愛說的是大義!
三人雖然不知道房遺愛想說的仁與國有什麼關係,但是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心,去聽房遺愛繼續說下去!
“故學生認為仁者之道之國倒也有所區分,對本國百姓自然是貫徹亞聖的民本思想,孟聖提出君王為舟,百姓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深以為然,但對於外邦,仁之思想恕我不能認同。”
孔穎達猛地吸了一口氣,他知道重點馬上就要來了,很可能房遺愛提出的觀點與世人眼中皆是不同。
果不其然,房遺愛反問道:“不知先生怎樣認為我大唐國策?”
于志寧看了旁邊孔穎達凝重的神情,有些同情自己這個老夥計,那麼老了還要被一個學生嚇唬。便清清嗓子替自己這個老夥計答道:“我大唐自建國以來,對外邦向來施以王道,寬厚待之,並不以兵鋒強逼,故外邦紛紛來賀,臣服大唐。”
房遺愛沒有回應,確實于志寧說的沒有錯,大唐以仁待人,外邦仰望大唐****上國紛紛來賀。但這是因為大唐的強盛,房遺愛永遠不會忘記因為大宋的仁,幾十萬漢民共跳崖山,崖山之後之後再無漢人!仁嗎?忍吧!
三人見房遺愛不開口,外面雖然陽光燦爛,但卻感受到一絲涼意,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眼前少年散發出強烈的陰鬱。
忽然,房遺愛幽幽地聲音傳來:“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朝代名叫大宋,該朝太祖自立國便留下一條祖訓,刑不及士大夫。自此大宋進入文道昌盛時代,這個時代歌舞昇平,百姓安居樂業。但在大宋外卻有兩大強國西夏和大金。。。。。。。。。幾十萬忠心於大宋的漢人百姓在崖山,在那裡,宮女,太監,農夫,老弱病殘,誓死不降!共跳崖山!”
房遺愛的故事已經講完,但四人的情緒顯然都沒有那麼好,不知何時,三位老先生的眼角都是留下了兩行清淚,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文道何其昌盛,皇帝仁愛,儒學流傳世間每一處角落,司馬光,王安石等等,他們一篇篇詩詞文章,他們的才華足以流傳千古!
但是他們又是那麼不幸,他們生在大宋,生在一個仁義到骨子裡的大宋,生到一個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