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部分(第3/4 頁)
閥士族,自然不在袁紹的考慮之列了,他們想要對抗天賜軍就去對抗吧,反正袁紹一走,這些事情和袁紹都沒有關係了,真要頭疼,讓孫堅和劉備去蛋疼吧。
華夏197年,十二月中旬
就在袁紹大軍南下不到三四天時間,北疆終於展開了大動作,此戰劉泰幾乎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兵馬,約莫不下八十萬左右,八十萬大軍齊聚兩淮地區,其中六萬水師更是進入長江流域,橫掃江東水師艦隊,欲徹底霸佔長江流域,使得江東失去最後的屏障。
第三次戰役的統帥自然非劉泰莫屬,畢竟這場戰役代表著天下一統的最後一戰,而天下一旦統一,那麼就是劉泰真正稱帝的時刻了,一切阻力、孤寂都將不復存在。
即使劉繇未死也無所謂。
同月
高順被任命為第三次南征左方面軍元帥。
趙雲被任命為第三次南征右方面軍元帥。
劉泰本人領中軍大帥。
值得一提的是,趙雲已從西域返回華城,而今總覽西域軍權的乃是被加封到三星神威將軍的馬超,還有負責輔佐馬超的牛魔將軍王堯。至於政治方面,則交由被提升為西州刺史的公孫策手中!公孫策在這幾年來,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多次深受趙雲褒獎,此次上任西州刺史之位,也是趙雲極力擔保的,而素來信任趙雲的劉泰也不會過多疑問,西域軍政本就需要一文一武分治,馬超和公孫策將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更好完成第三次南征戰役,劉泰將八十萬大軍分為三部,中軍兵力約為三十萬,以合肥為據點,過巢湖攻打廬江等郡,可趁機攻打夏口等地區,切斷荊州與揚州的聯絡,當然,首要任務是覆滅袁紹離去後留下的殘餘力量。
左軍兵力約為二十五萬,也以合肥為據點,前往烏江分批乘船進入江東地區,強行掃蕩以丹陽郡為首的江東各郡,趁機覆滅劉備主要兵力,儘可能的將江東兵馬集中在一起。
右軍兵力約為二十五萬,以襄陽為據點輻射荊州各郡,強行佔據南郡地區,將荊南兵壓制在荊南四郡,,若一切順利,希望半年內能收服荊州全境,將孫氏趕入交州地區。
華夏198年,一月初
半個月時間的整合,在壽春誓師之後,北疆各部門逐漸展開大一役的收尾階段。此戰因為有劉泰指定的兩年限期,所以想要在短時間內勝利確實有點困難。
不過北疆準備了這麼多年,為的就是這最後的統一戰,所以各個集團軍都非常有信心,再說高層方面一直以來都是團結的典範,只要天賜軍內部不出問題,統一戰役應該能圓滿完成。
同月
當天賜軍在壽春誓師的訊息傳遍大江南北之時,各地諸侯盡皆惶恐不安,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門閥士族,原本還有一些門閥士族不願意離開中途富饒之地,可當天賜軍再次大舉南下之時,他們不得不做出選擇。
離開中土,他們仍能保證榮華富貴,高人一等的地位,可留在中土,未來的命運就有點莫測了,試問,哪個家族中沒有點骯髒事情,雖然說劉泰不會追究的太遠,可做得過分的家族,依然會被處罰,甚至抄家滅族。
而門閥士族又不清楚劉泰的底線在那裡,所以那些個家主必須要在天賜軍展開攻擊時做出選擇。
與生命、富貴、特權比起來,所謂的戀土之情頓時降低了許多。在天賜軍的威脅下,大部分家族都做出了選擇,其中七成以上的家族決定繼續南遷,或者是夷州,或者乾脆投奔孫氏。
而剩下來的三成家族則是自以為能得到劉泰寬恕的家族。也確實,這些家族曾經雖然做過欺壓百姓的事情,但卻都比較隱秘,在百姓心中還是有點口碑的,既然不可能觸及到劉泰的底線,他們又何必離開生長的家園呢?
若不是無奈,誰也不離開家園,即使大奸大惡之輩也不例外。
華夏198年,一月中旬
天賜軍正式南下,中軍統帥劉泰的第一個目標是廬江。而廬江自袁紹離去後,留守的兵馬不過萬餘人,怎麼可能擋得住天賜軍?在天賜軍過了巢湖之後,袁軍壓根就沒有一點反抗的想法,直接投降天賜軍了,如此一來,廬江兵不血刃的落到了劉泰手中。
佔據廬江之後,天賜軍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佔據廬江周邊沒有抵抗的地區。或許是因為天賜軍過於強勢,江東可謂兵敗如山倒,而江東之主劉備彷彿也沒有和劉泰爭奪江東的意思,眼睜睜的看著江東各郡陷入戰火之中,自身則領著江東精銳退到吳縣,等待夷州水師的接應。
劉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