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4/4 頁)
代,行會更是興盛,別說一般的商鋪作坊,就連替青樓酒店跑腿的幫閒也有行會。
林繼盛說,海棠樓入的是成都酒行,他開的客棧要入樓店行,快活林也被樓店行盯上了,要其入行。而水火行、香坊、炎風堂乃至淨紙行等等生意,未來也必然會被相應行業的行會找上門來。聽到這訊息,王衝就滿心不爽,宋時工商業已發展到行會壟斷時代了麼?
“壟斷……這話怎麼說呢?行會管不到大家的生意,不過是互相幫襯,應付官府的科配、和買之事。”
見王衝真是不懂行會,林繼盛不厭其煩地作起了科普。
王沖印象中的行會,其實是明清時代的行會。那時的行會對行業束縛很重,不僅排外,對行會成員的干涉也很深。定價、勞資關係、銷售區域等等都列有詳細規定,還以各種力量強制執行,一入行會深似海,難怪王衝很反感。
但此時的行會卻不一樣,準確說,就有些類似農村裡傳統的鄉里制,大家湊成行會的主要目的,是應付官府的科配和買。
宋時官府不抑商,自然是將其當作割不盡肉的肥豬養。工商業對於政府有三項義務,一是繳納市稅和行稅,一是承擔科配。也即向官府繳納相應物資,一是和買。也即政府採購。
後兩項也經常統稱為科配,因為和買早年還按市場價付錢。有時候甚至還高出市場價。但到現在,大多都是低於市場價,或者用貶值錢引抵足值銅錢,甚至是開白條,相當於強徵。
基於這樣的背景,民間行會就不是明清時代的壟斷組織,而是一個互助團體。
“行會大開門戶,特別歡迎新成員,畢竟多一個會戶。大家的負擔就要輕一分。會戶也不需要向行會繳什麼錢,都只是通訊息,連聲氣而已,最多逢年過節時互相派些利市。小生意不入行會也行,可稍稍作大了,不在行會里,就得獨力面對官府的索取。”
林繼盛一番解說,消去了王衝對行會的憎惡。林繼盛還特別說到,汴梁行會尤為發達。神宗皇帝時,因為皇宮對肉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