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部分(第2/4 頁)
為了以後開闢小說欄目,還要聘請說書先生若干。若非靠著各方支援,短時間內真很難湊齊如此多人手。
其實國朝的人力成本是很便宜的。便宜到讓李佑深入瞭解後也很吃驚,這也是他敢於一口氣大量招人的原因。以他剛剛熟悉的印刷行業為例,之所以更先進的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普及。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
一個熟練刻字工每天工薪只有幾分銀子,一個月下來不超過二兩。如此書坊多請一些便宜刻字工便足以應付印書需求,與活字印刷相比也就慢點而已。熟練工匠都如此。其他更可想而知。
不過饒是人力便宜,但李佑報坊折算下來,每個月付出去的人工薪銀開銷也超過五百兩,全年更是預計六千兩左右。當然,報坊和一般買賣貨物的店鋪不同,本來人力成本所佔比例就高,幾乎可以和工場相較。
相較之下,紙墨成本算是很低了,每次一萬份報紙最多不過二十兩,逢單日出報。一個月不到三百兩,一年是三千兩。
李佑的幸運還在於,他能“借”來銅活字,不用自己再去耗費大量錢財和時間去鑄造足夠使用的活字,這才是阻礙競爭對手出現的最大技術門檻。如果這部分成本也算進。那還得多花數千兩銀子。
所以綜合起來,辦報的第一年不計算活字成本在內,李佑付出的本錢大約是一萬兩銀子左右。
家財萬貫是形容富豪的,一萬兩怎麼也相當於一到兩個萬貫了,若在京師周邊的直隸買田地,買個幾千畝不成問題。故而一萬兩絕對是一筆大數目。足以讓大部分商家都咋舌吃驚(即將入京的金百萬表示一萬兩僅為兩個月盈利只是他沒想到這個主意而已)。
看到成本核算數目,叫李大人感慨萬分,新媒體不但需要勇氣和實力,更需要燒錢,任何時代都是。如果辦真正意義上的日報只是找幾個工匠印幾張紙那麼容易,以古人的才智早就該出現了,還輪得到穿越者們紛紛發明麼?
外人為李佑一擲千金的大氣魄而津津樂道,家裡卻先有點不滿了,管賬的三房關姨娘對老爺燒錢的行為持強烈反對意見。
每年要花出去上萬兩銀子這個能掏空家中老本的鉅額款項,盈利模式卻十分不明朗,在關繡鏽眼裡只能說明夫君大人是一帆風順到得意忘形了。
這種燒錢行為是昏了頭的,是極其不明智的,是要成為被後浪拍死的前浪,必須要趁著事情還沒到不可挽回的時候進行阻止。
不過李佑的態度更堅決,堅持要進行高投入。他之所以信心十足,主要是來自於他所認為的市場空白。
京師人口百萬,識字者至少十萬,而這識字的十萬人又至少可以影響到三四十萬人。而且這是密集於京城的三四十萬人,不是窮鄉僻野的三四十萬人,無論是上層的官場文化還是下層的市井文化都很發達,消費能力和休閒追求放眼當今世界各地也是數一數二的,從理論上能夠養得起一張報紙。具備這種條件的地方,除了京城就只有江南了。
如果報紙能夠風行,那將會在這個沒有廣播、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的世道里獲得無以倫比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若能將影響力順利進一步轉化,那麼帶來的效益會極其可觀。
而且目前這還是門勉強稱得上獨家的生意,幾乎別無分號的獨家生意,取得壟斷地位輕而易舉。至於國子監官報,李佑不認為那些總裁官大老爺們能有見識和魄力像自己這般大規模佈局和砸銀子。從石祭酒裁員的思路就可以看出,還是閉門造車那一套邸報式的思路。
關繡鏽質疑道:“夫君你若不是免費贈送,那還輕省一些,妾身也只知道,夫君辦報的最大心思其實也不在賺錢上,但總不能純賠錢罷。一年花銷上萬兩,只靠著你說的什麼廣告效益,就能把本錢收回來?”
“你的見識還需要長進哪!”李佑搖頭嘆道。
關繡鏽不服氣,與夫君計算道:“即便算你能從各行各業拉來一百個具有財力的大商家,每個商家每個月掏三十兩銀子,每年頂天三千多兩,其他六千兩你能從哪裡收回來?這樣的大商家屈指可數,至於其他零碎小商家,根本掏不起多少銀子的,有三瓜倆棗也是杯水車薪。”
“唉,為夫我與你說過多少次,不要總是在商言商,眼界須得放開闊些。交易不僅僅只是買賣貨物,天下能用來交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就想不到?用眼球經濟賺錢,不見得定要有實物為基礎!”
關姨娘撇撇嘴,以目示意夫君,你接著編。
“朝廷上政見之爭時常有,若有誰想製造影響力,將自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