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部分(第3/4 頁)
放個五品,卻又給予很高的威望和美譽,就像那些給事中似的。
他又問道:“這就是你前夜對我說過的,要在都察院四品僉都御使之下新設五品官銜?只是名稱未定?”
“是的,官銜是都察院銜,差遣將是提督五城兵馬司,受命掌管所有巡城御史和兵馬司,以及京城禁奸捕盜治安之事。”
聽到差遣職務名稱,李佑腦子裡冒出個詞——九門提督。好罷,那是“我大清”特有的,若真新設立了類似官職,那麼在我大明應該叫五城提督,雖然是個文官。
這個新官職裡,雖然都察院銜是加銜,更像是督撫之類的外派套路,不同於御史給事中這些最純粹的清流言官。但差遣卻在京城,算是京官,官加都察院銜也稱得上是清流科道之職了。
李大人一邊在心裡胡思亂想,一邊小心翼翼的問出了最關鍵的問題:“你真覺得本官有望?”
“此官職雖然只是五品,卻很貴重,又關係到京師安定大事,被朝野視為仿古之執金吾也。為此除了尋常的流轉升遷之法,朝廷又為此職定出了約法三章,很是嚴格,唯有三條齊備者才可候選。”
執金吾是什麼李大人不是很清楚,但在雜書上見過東漢光武帝感嘆道,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而且在重要的位置上,朝廷設定門檻也是很正常的現象,這種門檻介於紙面上的顯規則和不見光的潛規則之間。雖不是明文法令,卻人人都認可,成為固定條例一般的存在。
像著名的非翰林不入內閣,非進士不入六部,就是類似的情況,國朝官場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慣例。可以說,太平年代裡官制特徵就是穩定有序,遵守慣例。
當然有慣例就有例外,但例外終歸是百中才有一的極少數。一般人想碰到這種例外,那是奢望,需要極大的運氣和機緣。
看來為了這個新官職設定的約法三章,也將成為後續者的慣例。李佑便豎起耳朵仔細聽,即使自己不合要求,但能多出幾分官場見識也好。
歸德千歲繼續說道:“其一,必須要年富力強,雷厲風行,適合治亂,老邁遲緩者不用。”
李大人認真的自我鑑定了一下,全天下最眼瞎心瞎的人也不敢說他李佑老邁遲緩罷,絕對夠格,甚至嚴重超標,二十一虛歲豈止是年富力強?放到二十一世界,李大人只怕要被人肉搜尋併成為走紅名詞。
李佑暗暗自得的想道,是不是找機會將年齡修改一下,增加到二十五歲算了,免得哪天被人大驚小怪、驚世駭俗了。
長公主又說出了第二條標準,“其二,要有治理雄都大邑之資歷,多多益善,不然不足以應付京師民情。”
聽到這條,李佑眼中精光爆閃,亮的嚇人,胸脯不由自主的挺高了。
他在位居天下前三的大都會蘇州城裡擔任過府推官,期間處理過糧荒騷亂,調停過傭工叫歇,兼理過通判捕盜,主管過刑名律法。
如今他還正在天下前五的大都會揚州城裡署理府縣雙料正印官,所有政績天子都親眼看到了,無須多言!
所以在治理大都會的經驗這方面,他資歷是硬邦邦的。雖然年限加起來不到兩年,但經歷之豐富可以說天下少有。
身兼兩大都會的豐富履歷,有幾個能與他比試?認為他不夠格的,那真是昧著良心了!
眼見李佑越來越騷動不安,像是發了情的野獸,歸德長公主心裡感到好笑,但在表面上無視了。一本正經的說出第三條標準,“公議秉性剛正,不畏權貴,敢於執法。”
這條標準主觀色彩很濃,估計也沒有能夠完全做得到的人,全看大佬們口中如何判定了。
李佑仔細的拿自己對照過,又想象了一下。至少靠山們為自己說話時,如果稱讚自己“秉性剛正,不畏權貴,敢於執法”,起碼不會讓人覺得是笑話罷。
他李佑身為景和朝第一位廷杖成就獲得者,豈是浪得虛名!不得不說,那兩下廷杖挨的太值了,只這一條拿出來就可以秒殺他人。
即使拋開廷杖不提,當初自己在朝時,與一干宰輔鬥得天昏地暗,這可算是不畏權貴罷?將彭閣老家公子舉報進了刑部,這能算是秉性剛正罷?又在國子監血案中親手將錢太后的外甥查辦入獄,這絕對算是敢於執法罷?
那些光輝事蹟似乎都可以成為加分,而且是很醒目的加分,不容別人否認。
聽完三條,李佑仰天長嘆,熱淚盈眶,這簡直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約法三章啊!天下四、五品的中層官員中,還能有幾個比他更合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