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第1/4 頁)
蚴勘�!�
韓安國客觀評論:“佈局之人與執行將領無法合拍,前線將領顯然沒有遵守軍令搶先發動襲擊,否則依照六安複雜地形,淮南六萬士卒必然全軍覆滅。”
在場的人都知道在六安領軍作戰的人是竇嬰。他們對竇嬰是耳熟能詳。事實上竇嬰沒有表現得很搶眼過,作為軍人的竇嬰不像在朝中做重臣那麼凸出。誰都明白每個人都是各有所長,擅長某一件事物並不代表擅長所有東西。他們只是覺得竇嬰雖然沒有特別地軍事才能,但也不至於佈局之後執行起來反而不順手。
“戰場瞬息萬變,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起到無法預料地影響。佈局的人再執著環環相扣,難免會出現一些差錯。”
林斌的話得到在場將領地一致認可。
蒙詔熟悉步戰,這一次淮南王一系與天子一系的戰爭恰恰就是以步軍為主力,他反覆從並不詳細的情報理出能用的東西,得出的結論很平常,那一戰除了開始的佈局比較吸引人外其它則是沒什麼好研究,都是一些再傳統不過的交戰方式。
“劉安不是庸手,很顯然劉安事先也發現不對勁,他等於是用六萬士卒去試探,得出一個雙方都比較能夠接受的結果。可惜……另一路的廬江王太蠢,整整十萬士兵丟進去一個水花都沒有。”
“君上,末將以為不是廬江王蠢,而是李息理解佈局之人的謀略,李息更好地完成了佈局者的任務,依此判斷佈局者應該不是竇嬰,而是另有其人。”
韓安國敏銳地看向林斌,這名老好人似乎從林斌的表情看出了一些什麼?
漢國至今無名將,有漢以來的漢國一直存在內部鬥爭,說明白點就是內戰。而漢國從來都不是一個缺乏內戰的國家,在異族環視的條件下,國內的諸侯還是玩的歡樂,以前是異姓諸侯王玩叛亂,現在是劉姓的諸侯玩,一個比一個玩得出色,一個比一個玩得絕!諸侯王玩剩下的留給大臣玩,反正歷史還在繼續往前推進,殘羹剩飯總是有人會搶著吃!
漢高祖劉邦駕崩,跟著漢高祖南征北戰的諸侯王不想反的被呂雉逼反,想反的馬上就反,開國元勳幾乎是一個沒留的被呂雉幹掉,所導致的是漢國的武將出現斷層。按理說每一個國家開國之初都是名將如雲,國家的軍事實力也是最強悍的勢力,而漢國經歷十餘年的內戰,漢高祖親自封的諸侯王是灰飛煙滅了,漢國的軍事實力也遭受嚴重的打擊,死的死了,隱姓埋名的也當作是死了,自此漢國再無名將。
呂雉後期還有一個汝陰侯夏侯嬰,楚漢相爭時的豪傑都差不多玩完了,只剩下這麼一位名氣較響的將軍,不過這位內戰中的名將命運也不是很好,功未成名未就的時候功了。那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名比較被看好的武人周勃,周勃也是一員老將,楚漢相爭時為劉邦出過大力,他也就是那個將漢孝文帝扶上帝位的太尉(後專任右丞相),他帶人將呂家結果掉。這下好了,漢國總算有個扛柱子、撐門面地了吧?後面又發生了不幸的事情,周勃因為所謂的‘功高震主’主動辭官歸田,可惜……辭官還是免不了被皇帝‘震一震’結果還是被震的全
。
有漢以來不怕沒有才能,怕的是才能太高,高到自己送了小命,那就好像是一個詛咒般,功勞越是大。死得也是最慘。劉氏皇家得到皇位曲折離奇。其中的故事就不再浪費字數闡述,但是劉氏皇族從來都有誅殺功臣的傳統,庸碌一點繼續享受爵位,(屍)位素餐,所以不能怪如今這位兄臺,劉兄臺以後的所作所為只是履行家族義務,解決會威脅劉氏皇統地障礙。
到了孝文帝后期。漢國竟是沒有一個能拿出手地將軍,開國元勳十不剩三,剩下地那些功勳子弟也被錦衣玉食侵蝕得成了酒囊飯袋,元勳們把那個叫審時度勢,庸碌一點好。
——事實上那段時期極其講求庸碌無為,什麼事都別幹,讓民間自己折騰去。後世的人們稱呼那個叫‘無為而治’。
孝景皇帝即位,劉啟繼承得到的是一個外表光鮮內部卻潰爛的國家。這一代的功勳子弟十足酒囊飯袋。由於人才培養的問題朝中除了個別貴戚(外戚)竟是沒有一個能用的人才!
漢孝景皇帝登基後地第三年,因為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吳王劉聯合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叛亂,名義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這也就是發生在公元前154年的七王之亂。
孝景皇帝心痛漢國無人時,劉啟決定親自下去審查各處軍營,他終於在細柳營看到了希望,帶給劉啟希望的是一名叫作周亞夫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