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部分(第4/4 頁)
商學院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其實,在商學院研究的是經濟學,而不是單純的經商之道,是一門不下於行政、律法,複雜處甚至猶有過之的學問。''”
“願聞其詳。”
“具體麼……”趙遠志端起奶茶喝了一口,沉吟片刻,方才說道:“小弟也是聽人轉述的,還遠談不上得窺門徑,也只能揀些粗淺的概念說給各位兄臺了。”微微一頓,他突然問道:“諸位兄臺可知,商品的價值從何而來,又應該如何界定嗎?”
“這有何難,不就是……唔”這問題看似簡單,有人脫口便欲作答,可話在嘴裡打了個轉,卻變成了幾聲吱唔。
翁舒同這個老成之人自不會那麼莽撞,他凝神想了片刻,這才有些遲疑的作答道:“所謂物盡其用,商品的價值應該是由其用途而來,至於價值的界定方式……物以稀為貴,市面上越緊俏的東西,就越貴,是不是這樣的道理呢?”
“雖不全中,亦不遠矣。”趙遠志撫掌笑道:“川中才子固然不凡,翁兄這觸類旁通的本是,實是讓人敬服。”
“不敢當,還請趙賢弟明示。”對那些恭維之詞,翁舒同不怎麼放在心上,他比較在意的是對方的前一句話。
“翁兄,恕小弟冒犯了。”趙遠志拱拱手,告了聲罪,“認真來講,翁兄這兩個解釋是互相矛盾的。商品的價值自然是由其功用而來,但若僅次而已,那麼其價格又怎麼會因為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呢?再怎麼稀少,其功用應該沒有變化才對啊?”
“這……”翁舒同腦中一片混亂,對方肯定了他的觀點的正確性,然後又直指其中相互矛盾之處,無論是想要辯解,還是梳理其中關係,都需要相應的理論依據才行。
可即便在西方,近代經濟學也是在十七世紀才露出了萌芽的,儒家盛行的華夏,對這方面有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唯一跟這方面沾邊的,恐怕只有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或在再往前,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了。
至少那個時代有齊相管仲和陶朱公范蠡這樣的牛人,他們在經濟學方面的研究,遠超奉行儒家的後世,同期西方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