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3/4 頁)
堅代之,兼水陸運使。堅治漢、隋運渠,起關門,抵長安,通山東租賦。乃絕灞、滻,並渭而東,至永豐倉與渭合。又於長樂坡瀕苑牆鑿潭於望春樓下,以聚漕舟。漕遂同京師,是歲,漕山東粟四百萬石。”
“自安逆起河北,下宋州,本朝淮運已是阻絕,租庸鹽鐵溯漢江而上。成都尹鄭元和為度支、轉運使、第五琦為鹽鐵、鑄錢、租庸諸使,江淮粟帛,襄、漢越商於以輸京師,期間山峽艱險,車馬輸轉的靡耗不少,還能供此無虞,也算能臣了”。
“這一路行來,耕拓之眾怕不下數十萬,這輸供一應可不是小數目啊”
“是”
“看來這期間的均平準調,頗得其法啊”……
魚公突然開口
“咱家倒是聽過一些,都說是因為他善搜刮,斂財有方,在劍南的時候,就被人稱梁剝皮”
“這個……
說起這位大人的經濟來源,皇甫曾不由苦笑起來,這位大人實在會摟錢,刮地皮刮那個的狠那。自從他到蜀地至今,各種名目的至少已經派了多次名目捐了,從最初報銷
“愛國捐”,到賑濟流民的“饑民捐”,義演,成都官學四明院的“勸學捐”,很是有辦法讓人乖乖拿出錢來。
但他的確很有辦法,雖然讓人割了肉,但都總算讓人覺得有些回報的,“愛國捐”“康澤民生“,義賣義演也讓某些人花錢花的肉痛,卻也鬥富競財大大露了回臉,捐獻四明學府,達到一定程度,也有立碑刻名的,捐納的多的,則按捐讚的具體物件,諸如大門、房廳顯眼處刻上名諱,而出血最多的那幾位,更是可以為多處重要場所地方命名,也算是名垂後世了。
如此類推到修建道路橋樑等公事上,也不缺少冤大頭。特別是最後一次作為工廠入股“實業捐”,著實讓許多人大跌眼睛,後悔不殊。投資官辦工場,竟然大有利可圖,而且前景甚好,那些投入的少的就不免後悔了。
而下手的又都是有錢的豪門富戶,多於小民無犯,口碑道是兩邊倒的好的很。
不合作的也有的是辦法,這些豪門大戶的子弟,多憂養而閒來無事,哪能不不生點是非出來,還有那些家奴僕役的,特別現在流民滿地,人都口雜,什麼時候就被盯上了,一抓進去就是拷問家族情況,再狠狠罰上一筆金,
地方固然是怨聲載道,但是確實也有無數人得活,這筆帳又怎麼算。
“朝恩這麼一說”
少年突然開口
“孤倒是想起一樁,說起李廣的典故”
“哦”兩人都起了興趣,這李廣對本朝來說可不是等閒人物,李唐皇家,高祖奉老子李耳為始祖,為正本源,繼嗣接代又追漢飛將軍李廣一脈為次祖,封贈頌揚有之,居然有人敢不避諱言之。
“那時孤隨軍見識,梁師範曾有言,為什麼李廣與衛霍同為一代名將,下場卻是天壤之別”……
篝火燃冉,篳撥有聲。
“小白啊,你知道李廣麼”我如是說“為什麼衛霍可以封狼居胥功澤三代,李廣徵戰一生功勞無數,卻始終鬱不得志,因為一場小敗幾斷送了前程,最後還要折辱在刀筆下吏手中,憤憤而死”
“難道他戰功不夠顯赫,功績不夠輝煌麼”
“難道他威名不夠讓敵人聞風喪膽麼”
“難道他不足讓士兵愛戴而上下拼死效命麼”
“難道他治軍不夠嚴謹,打戰不夠勇猛麼”
“難道他多國家不夠忠心,對部署不夠愛護麼”
“難道他缺少謀略,武藝不夠高強麼”
“史書不是說他陷於小人而英雄……”
少年雖然知道這些歷史典故,也知道背後的情景,給他這麼一說,頓如全新的感官,生出無比的嚮往來了。
“不僅僅是時運不濟,也不僅僅是因為小人作樂”
“道理很簡單,他沒有靠山,”
“沒有靠……”
“對就是沒有靠山,也沒有皇親國戚的顯赫身份,每有所獲和賞賜都分給部下,卻從來不打點上下,將士歸心效死,但是掌握他前程的人卻看不到任何好處”
那因為衛霍是外戚,背後有人,那些妒才的小人非但不敢構陷,哪怕出了問題還有人拼命補救,而李廣貧寒出身全憑自己的努力,從他身上撈不到好處,不找他麻煩才怪呢。有的時候再怎麼出生入死,戰功再怎麼卓著,也頂不上皇帝枕邊人的一句話。
“沒有人會不長眼的去構陷或者貪墨一個國舅和皇后外甥的功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