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1/4 頁)
薪��
我那位副將韋韜已經出扶風,不但有二萬人馬,以及數萬眼下急需的青壯勞力和大量農具,還有原本被行在準備的東西,向長安行進了。
武關軍糧院和藍田府的運輸隊,也帶著大量後繼的糧草物資正在路上,樓觀山區的遊擊大營也在召集關中殘餘的人手、物資,向長安靠攏。
只是
前後報捷的文書,已經呈遞過了半月多,武裝還鄉團在關西的春耕播種已經開始,道路也基本清靖,但關於西北和成都兩朝的誥詔,卻遲遲不見。
但是暗底下,各方面勢力的代表,紛紛如走馬燈似的進入長安,他們一方面是試探和刺察真相,一方面也是留下一個結好的緣由。其中甚至不乏有西軍的人,雖說被龍軍揀了便宜,固然不忿者大有人在,但另一方面也相當現實。西軍只是個統稱,並不是鐵板一快,也有潛在的派系和山頭,特別自從擁有足夠人望和威信把握局面的李嗣業退養之後,作為其中身居高位者,考慮的東西也更加現實的多。既然結果已經無法改變,那就透過合作的姿態,從戰後的利益中分一點好處,這一點,同樣參加過圍城的山南大營的崔圓,無疑也已經走在前頭。
隨著第一批十萬石的糧草,隨著前後綿延的車隊,開進長安
人暗中提懸已久那最後一絲擔心,也算落下來,新人重歸,雖然僅隔年旬,但各自變化與成熟,相見不勝唏噓感懷,俗話說家裡有糧,心裡不慌,隨後開展轟轟烈烈的優勝劣汰去芙存精的大編訓運動。
讓我大出意外的是,那些收編的外軍。
僅僅為他們補個足餉就這麼感動,後來經過岑參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西北大軍中也分三六九等,既有牙軍、邊軍、衛軍、禁軍,還也有地方自募自籌的州府兵,守捉兵、團練兵,供給和待遇當然也不可能是一視同仁,根據領軍各將的背景和地位不同,親疏遠近,重要程度決定撥付的,再加上因為一些錢糧週轉調撥中眾所周知的潛規則,實際拿到手的是層層遞減過的結果,然後還要面對各級軍官多少可能存在吃空虧餉現象,實在是差距很大。
但龍武軍算是個異數,身為天子的親軍,是沒有多少人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亂伸手,作為就食地成都府的歲入和產出從頭到尾,都在軍隊掌握的體系中,不存在太多週轉環節。再說大小將領也不僅僅都靠吃俸祿,在流民工場的帶來的巨大利益中,多少薄有資產,根本用不用吃這種兵頭錢,所以都是足額足餉的。
因此,僅僅以士兵們的老鄉聯誼為基礎,秘密串聯拉攏行動進行的很順利,幾乎就有了後世神策軍地氣象。
(歷史上神策軍就因待遇優厚而糧餉豐足。許多邊軍爭相以功請入建,不斷膨脹壯大,最後演變成晚唐一個太監團體掌控下,朝廷中央戰據主導地位的軍人集團)
幾乎沒怎麼動員,就有無數自發紛紛上書請入龍武軍之制,在大多數人看來,龍武軍屬於天子之衛,立下如此大功。不用想也知道前程如何光明瞭。但作為禁軍體系,補足戰損的缺額不成問題,但想擴大編制,那就沒那麼容易了,他們的競爭也很激烈,尋常的託請那是不消說了。就是作為二線補充的團練營、義勇營,退而求其次的,也大有人在。
龍武軍自有一套甲乙丙丁戍的待遇和實力掛鉤地評定體系,頭等甲字號就是五軍教導營、中軍虞侯營為代表的清一色老兵營,做為軍中模範和標準,其中選拔標準之嚴酷,每個軍也才勉強湊出這麼一個營。就是兩府三軍上下也僅有解思的奇兵隊,以及一些不見諸世人的小規模特殊編制,能相提並論。
因此也被叫做種子營,
主要借鑑了羅馬時代“首席百夫長制度”。和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看不見的軍團”的經驗和成例,在營、團、火、隊。從上到下每個階級,特別加強了副職和候補地編制。要多出一倍,以確保只要派出去就是一個合格的頭目,必要的時候這些候補、副職拉出去,也能在很段時間內迅速拉起一支新的隊伍。
次為乙等營,也就通常所說的主力營,已經經歷沙場的磨練,至少保持四成的老兵為骨幹,即使有配補的新兵。也是最資深的老兵一對一的親自帶教,主要都是輪戰駐外地部隊。
再次為丙等營。也叫選補營,包括大量經過嚴格訓練,但尚未透過戰場考驗的普通編制,大抵有老兵一成為骨幹,包括新訓營和團練營,隨軍地學兵營等,有足夠戰鬥的勇氣和技巧,欠缺地就是經驗而已。
丁等營,非主戰力量,但有一定戰鬥力的輔助編制,包括神機、中壘、軍匠、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