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出,快步上來,親熱的招呼道
卻是那太子的代表裴冕。只見他一身淺紫袍,頭頂三梁進賢冠,淨面短鬚,有些消瘦,雖相貌平平,但舉手投足間,自有一種世家大族生活優裕的從容氣度。顯然剛在老皇帝這裡剛晉了御史中丞,心情大好而眉眼蘊笑。
我和你很熟嗎,這麼賣力的誇讚,心中不解,卻也客氣拱手回禮“原來是裴大使啊”
他似多年故友般,不露痕跡的一把拉住我客氣的說
“同為陛下之臣,呼我章甫(字)便好”
我心下嘿然,這個陛下,應該是新君把。
口中卻應付的說
“這話怎的說來,裴中丞實在謬讚了”
他欣然道
“容若太謙過了”
手指北方
“這朝廷可是發告天下了”
見我惑然,恍然笑道“這倒是我的不是了”
遂娓娓道來,
卻是平涼朝廷新發了詆抄《駱谷大捷曉諭軍民告》,徹底打破了我低調做人,悶聲發財的打算。
原來這一路行來的幾戰,也算打破了自潼關淪陷以來一敗塗地的頹勢,在這個時候,任何一場勝利——即便是無關大局的一遭遇戰的勝利——都是十分急切和必要的。又是在皇帝陛下御駕親征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特別是駱谷之戰消滅的這點人馬,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相對整個號稱百萬的叛軍,不過十九牛一毛,但卻盡是安氏帳下有來頭的精兵,特別是其中有三千曳落河,是安祿山的多年經營的心血,一戰盡沒。不由使人對叛軍節節勝利,不可抗拒的強橫大勢,產生了懷疑和動搖。
下面官吏臣子本著秉承上意,振奮鼓舞天下軍民士氣的道理,自然是有三分就要說成十分的想法,妙筆生花,把戰績從從殺敵近萬、過萬、數萬,向上節節攀升,直到了中書、門下核議,連那位陛下本人也是覺的太過分,(據說是關中全部叛軍加起來也不夠這一戰殺的)不足信服天下,而取了個折中的殺敵數萬,連破十七路賊兵的說詞,伴隨著敵酋大將熊雷身死,還有事後清點出來的,叛軍因戰績有名有姓的十多員將領。加上幾位文才大家的文筆修辭之下,倒也有榜有眼的,一時也算轟傳海內。
當然在,另一方面,真正有心人自然是不會認為那位棄都而走的皇帝陛下,會真的去上陣領軍殺敵,於是在皇帝英明神武領導下,太子的親切關懷下,那位橫空出世,來歷成迷的左龍武將軍同正總北軍宿衛事梁容若大人,就成了各方格外關注的目標和焦點。相較同樣抵報中監戰得力的皇太孫廣平王,身先士卒的建寧王兩位殿下,自然也要更引人注目。一時之間大江南北,關內塞外,皆有傳令,速查此人來歷。各色探報眼線頓時沸騰起來。
只是那熊雷及曳落河兵的首級的也被充分利用起來,連同繳獲曳落河的旗幟甲仗傳繳四方,曉諭州縣,鼓舞軍民,穩固人心。大有宣告天下賊兵之最強不過爾爾之意。只是不免有好事者留心到那首級似被燙熟過,不由想到餘下部分的去處,再聯想起捷報背後一些傳聞,不禁平白生出些讓人面色發白想法來,更讓食人將軍和剝皮軍的傳說愈發深入人心。卻是許多人始料未及的。
而那一手文筆精燦的《曉諭軍民告》就是這位裴冕親手草就的。
言談間,倒是恭謙得體,讓人很有些好感,談起“太子殿下,也常掛念大人”又言“每每言及,得教誨良多啊”“建寧殿下,更是嘗不能並肩殺敵,為撼啊”又說了些平涼朝廷的人事,言及今後當多得仰仗紜紜。方才告辭走去。
只是這一番下來,我還沒說上幾句話,卻已招的不少矚目的,嗡嗡議論或曰竊竊私語,顯然已有人揣度起我和太子還有什麼其他的干係。
“梁大人”又有人喚住我。
卻又是那位房倌領了一干人上來,我才看清,這位相貌清逸,儒雅風流,很有風骨的新貴,表情上倒也沒有多少倨傲,相當客氣說了幾句不著邊際的“圖復關中,尚需仰仗大人了”,一時讓我摸不著頭腦,要說收復關中,應該去找崔圓,他的節度使軍兵精糧足才是主力。
引見介紹了些人,說是“心懷故國舊願”“願為助力”的志士紜紜,尾隨而上,也是之類也是一片“聞大人破賊無數”“願附驥左右”之類的讚譽交加。哪怕是和我不熟,也熱切要套個近乎,表達些善意。客氣的奉承和禮敬當中,看面孔卻多是那些新投來的官屬……
“其實這也別無他意,那些人只是看好的大人罷了”行軍長史薛景仙手把一盞新茶,笑而提點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