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2/4 頁)
我在心中哀嘆起來。
顯然河北行營那些不識貨的笨蛋,保管不善,居然把這東西壓在乾草下面,現在又是雨季,拿出來多半有了潮氣……
“難道,你們沒烘乾一下”我有些咬牙切齒的低聲道。
“回大人,這是您特意交代過,這東西要避明火”城中義勇的軍目,一臉誠惶誠恐的回到道
我徹底無語了。
這就是剛剛他們在州城中庫房裡找到的,原來我從大老遠從成都運來這東西,是準備用來對付城的高大城牆實驗兵器,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東西未到外城已經破了,而西北軍的那些傢伙在上游掘堤灌城,讓這東西最一片汪洋中,也沒了用武之地。後來七轉八送地居然就被載到這州。
這十幾個鐵皮圓缸子一樣的東西。可是成都軍器所最高機密研究的一部分,具體參照解放戰爭中,用汽油桶發射炸藥餅的“土飛機”,用人工手段合成出類似硝化甘油的東西,並不太困難,困難的是給其找一個穩定的載體,還有發射藥的配方。
透過練鐵高爐地廢氣蒸餾二硫化鐵凝結物,再提純過濾沉澱雜質得到初步濃硫酸。雖然成本和工藝還沒達到物美價廉的程度,但有了這個基礎,重要的發射藥——硝化綿也不是問題了,這時代西域大量進口棉花,在海南已經開始種天竺棉,等多樣化的引進作物。有草木灰和鐘乳石煅燒提練的碳酸納作為中和劑。用井鹽結晶的化納做緩衝劑,至於從動植物油脂提煉地甘油就更容易了,在廣州已經有大規模使用鯨脂的歷史,讓硝化甘油也不是很遙遠的事情。
但真正問題是儲存和運輸的問題,地球人都知道,偉大的炸藥先驅諾貝爾同學,是冒著屢屢被炸成殘廢,乃至沒命的危險,才找到最合適的配方和原料的。但好在後世無數的穿越小說已經將這些概念琢磨的爛熟地不能再爛熟,網路上做簡易炸彈的工藝。也是流傳甚廣。經過大量原料地浪費和相當人員的犧牲,確保炸藥穩定地藻土替代物。經過反覆的實驗,也終於發現了。
這東西的射程非常的短,甚至連這時代未經改良的床子弩都不如。不過使用門檻低,不象車弩、石炮需要十數人到數十人的維護和除錯。
另一些則是一些尖頭柱子一樣的東西,看起來類似後世放大版本花炮——穿雲箭,說白了也就是個大爆竹,用的劍南特有地中空大竹,製成的土火箭。在近代歷史上,還有另一個名字。康格里夫火箭,熱兵器史上曇花一現地東西。屬於19世紀英**隊的創舉,本來原形是中國傳入印度的花炮技術,在殖民戰爭中,被東印度公司獲取並加以改良,大規模運用在了歐洲戰爭中,甚至在滑鐵廬戰役中也有它的身影,不過這東西射程不如大炮,重量也遠高於炮彈,很快就被層出不窮的新式大炮所淘汰。
但在這個因為冶煉技術的缺陷,不太可能要用幾千斤鐵去鑄炮的時代,還是一個不錯的替代物。
可以推動十斤以下的燃燒囊,或者薄鐵殼爆破頭,達到幾千步的距離。相對便攜,一匹馱馬左右可以各帶**只,立到地上只要一個作為道向的簡單支架就可以發射,甚至用舉著兩面盾牌都可以搭成一個發射軌,成本貴一些,但射程要更遠一些,但是準頭就很有問題了,畢竟在這個既缺乏足夠的精密工藝,又沒有空氣動力學等學科輔助的時代,不能指望有指哪打哪的效果。
黑火藥的工藝更簡單了,在古代之所以殺傷力不高,卻是因為加工的精度不好,難以迅速充分的燃燒。為了實驗和保密的需要,不但在山中圈了老大一塊地作為實驗,以發瘟疫為名,將附近的零散人家都遷走,雖然如此,但那一年民間還是在傳說,有人屢屢在晴天聽到平地打旱雷,來年怕有大旱紜紜。
最關鍵的是兩軍相遇時,一方人馬已經習慣了這種爆炸,而另一方卻是毫無防備……
真所謂居家旅行,殺人越貨、乃至毀屍滅跡的必備良選。因為數量少,本來想突圍的時候用,既然他送上門來了,我也不介意給他個教訓。
但沒想到,龍武軍苦心準備的大殺器,第一次出陣,居然就這麼完好的送給對方,我真有一頭找塊豆腐撞死的衝動。
不過對方,沒有就此罷手的意圖,盡情的譏笑後,突然飛跑著靠近,掀開遮掩在馬鞍下的東西,露出一張張的大弓,對做我的位置,吐氣攢射起來。
就聽紛紛響小心的驚呼,還在發呆我胸口猛痛一震就被大力向後掀翻在地,滿耳一片叮噹如雨和如肉的悶哼,顯然是那些史思明的親軍,仗著膽大藝高,居然炫耀性質的,把箭大老遠的直接射到城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