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3/4 頁)
對的,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好的律法,可以讓惡人變成好人。”
在這條線上抹開幾條豁口:“但就像剛才,一旦律法向宗教妥協,開了一些口子,讓人們知道,只要從這裡過去,就可以免於刑罰,這樣的口子越多,這個下限就會逐漸成了一紙空談,這樣的律法,就算是好人,眼看著周圍無數人在做壞事,卻能透過這些途徑去變成壞人,那這樣的律法就是惡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加固和完善這條下限,將這些漏洞不斷補齊,讓人們不敢去碰觸這條底線,然後在這條底線的基礎上,儒家、道家、墨家、佛門這些學派可以自由發揮,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更多的道德聖人,讓它不再成為傳說,所以兩者從根源上來說,並不矛盾,只是一些儒家為了個人的私利或者儒門的地位,而去有意識的去貶低,就這點來說,說這種話的夫子,本身在道德上就存在缺失,他們不願意去承認律法的作用,或者根本沒能力看清楚這些。”
呂徵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雖然不能全懂,但父親說的,好像比夫子說的更容易理解一些。
賈詡看了一眼呂徵,心中默默地點點頭,呂布的教學方式很獨特,他不會強行將自己的觀念灌輸給別人,而是透過這種引導加論證的方式去說,聽起來有些離經叛道,但事實上,呂布說的這些,卻正是如今呂布治下能夠越發繁榮強盛的根本原因,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讓呂布有耐心去講這些東西的。
第四十四章勾心鬥角
佛門的事情給呂布提了一個醒,眼下呂布治下,百家爭鳴格局已現,這是呂布所願意看到的場面,但凡事都過猶不及,無論宗教還是各家學派,都不能脫離律法的束縛,更不能享有任何特權,特權不能說完全消除,但絕對要控制,越少越好,為了此事,呂布在回到驃騎府之後,專門招來律政司的一些要員以及賈詡、陳宮、沮授、徐庶等人,將這個問題專門列出一個大致框架。
呂布攻下蜀中之後,就準備稱王封國,無論朝廷允不允許,到時候的呂布都走到那一步了,雖然還未稱帝,但只要封王,國的框架就起來了,法度也會更加完善,同樣對外吸引力也會隨之增強,會有更多的域外學派、宗教流入中原。
朝廷對這些學派、宗教必須一視同仁,至於華夏流派會否會被域外學派或宗教擠垮,呂布只能說,該死的,誰也救不活,大浪淘沙,被淘汰,只能說明你本身不具備競爭力,呂布需要的是金子,是能夠引導這個民族不斷進步的精神文化,而非抱殘守缺,將外族精華文學視之為洪水猛獸,有競爭才有進步,呂布不相信,神州大地之上,諸子百家這麼多流派,幹不過外族學派。
雖然呂布的有些觀念並不理解,但大致上,限制宗教權利,以律法約束,這一點上,律政司是完全贊同的,不過要根據諸子百家內部的規矩來查缺補漏,補足律法在這方面的漏洞,這是個浩大的工程,各家學派未必願意讓律政司將手伸進他們內部,而律政司要做這些,也要弄清楚各家學派內部的規矩,再與各條法令一一對照,這是個浩大的攻城,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因此,呂布也沒有強迫律政司立刻就要給出自己答覆,不過這件事情,必須儘快提上日程,作為近十年之內,律政司的主要完成專案。
相比於洛陽城的各種建設,洛陽書院卻是更先一步建起來,執教的是長安書院不教師,至於生源則是洛陽就地取材,呂布的三學早在建安七年的時候,長安這樣的大都市已經開始佈置,歷經五年,一些基礎教育已經完成,正好與洛陽書院對接,洛陽建起了書院,對於大批郡學學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這代表著他們繼續深造就學要遠比其他州郡更有優先權。
因為大批人才還沒有成長起來,因此,呂布在人才儲備方面還有所不足,眼下舉辦科舉沒有任何意義,人才儲備就那麼點兒,尤其是呂布大力推廣工業、商業,除了仕途之外,讀書人有了很多出路,雖然盤活了呂布,但也讓治理方面的人才出現了分流,都用還有不足,哪容得你如同精兵政策那樣挑三揀四?
不過未來科舉是大勢,否則呂布也不會大力推行三學,卻也沒想過在政策方面對管理型人才優待,管理型人才,說白了,是分配財富的,而一個國家的根基,需要的是創造財富的那一批,也就是工、商、農,至於管理型人才,夠用就行。
慢慢來,有些事情不能操之過急。
送走了賈詡等人之後,呂布負手而立,看著湛藍的天空,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空氣,時間似乎過得有些快了,眨眼間,已經到了建安十三年的秋天,一年的時間就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