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頁)
葉旺對朱植吩咐的官府贖買移民產業的話有些不解,道:“稟殿下,屬下有所不明,讓他們遷移只要發一紙命令即可,我遼東官府本就無太多庫存糧錢,何必費這麼多周章。”
聽他報告,遼東目前還有四十多萬人口,這還是明朝初年經朱元璋極力向邊疆移民的數字。可是遼東天時地利都非常惡劣,老百姓哪裡願意在這個破地方生存下去,所以在明朝統治的過程中遼東人口一直呈遞減趨勢,歷朝歷代,基本上遷來一人,就逃跑兩人,到了崇禎年間,遼東只剩下不到三十萬人。如果不是漢人一直無法在遼東佔有壓倒性優勢,努爾哈赤哪裡能那麼容易在遼東起兵。
只是這些當官的並不知道百姓疾苦,只知道表面上的數字,他們想讓老百姓幹嗎就讓他們幹嗎,想奪取他們的財產就伸手奪取。本來已經留不住人的地方,哪裡還能經得起這樣的折騰,如果不是朱植命令,可能官府只會出一紙告示,那些千辛萬苦來到遼東的移民,又有不知道多少人只有逃跑一條路可走了。不過不以民為本,是中國幾千年的思想使然,也不能全怪葉旺。
朱植耐心跟他解釋道:“遼東條件本來就苦,移民過來的百姓背井離鄉,有多少人真心願意來到這荒涼的地方。作為官府必須以民為本,體諒百姓的苦處。他們來了三個月了,現在讓他們再行遷移已經不得民心,如果再讓他們拋棄新置辦的產業,誰還願意在這裡呆下去。遼東最大的問題是人少地多,我們不愁沒地,就怕沒人。所以如何鞏固人口數量是遼東第一大事。”
葉旺一武夫,以前哪裡想得到這麼多,聽朱植這麼一說,心中也著實佩服:“殿下待民如子,實在讓老葉慚愧。”
朱植又道:“這不怪你,在座各位,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日後大家在執行公務的時候,必須多為手下民眾想想,在座的食俸都是他們辛勞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但待民如子不能僅僅憑藉著為政者的良心。必須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本王考慮在遼東頒佈一個《公平交易令》,規定買賣雙方要遵守的一些法則,這也包括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政令執行。日後凡是因公而觸犯到百姓利益時,必須給予必要的補償。”
趙羽道:“殿下愛民如子,屬下深感佩服。只是這《公平交易令》屬下不太贊同。官者民之父母也,愛民如子原是應該。聖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這樣的法令一旦頒佈,不等於把刀子交到刁民手裡嗎?日後執行起公務來,官員諸多掣肘,豈非還要看百姓的臉色?”
又是聖人云,半本論語治天下,孔老夫子真有那麼大的本事?朱植對這種動不動就搬出孔夫子死教條的做法。朱植心中暗歎,你趙羽也不苯,也總算是明白了。朱植正是要的這種效果,千年的專制制度下,儒家禮教中就是這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姓就該無條件服從官員嗎?即使這些官員貪墨他們的稅收,即使這些官員無情地將財產奪走?當然朱植並不期望大家都能立馬理解自己這些來自未來的先進思想,但現在自己終於可以有了自主權,有些事情必須著手去做。
朱植道:“雲翰,官員執行起政令來固然會出現一些阻礙,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政令如猛虎,把民都嚇跑了,你的政令還讓誰來執行?與其無人應和,不如輸以懷柔,讓百姓在此地安居樂業。而且,平胡策和平倭策都是今後幾年遼東重中之重,固本培民將是遼東一貫的政策。父皇也已經恩准遼東為邊地,可以執行一些特殊的政策。我們當臣下的只能想辦法把差事辦好。如果人都跑了,咱們靠誰來守土?”朱植不慌不忙把皇帝抬出來,趙羽也就不敢再追問了。
朱植叮囑姚善:“這次再遷移,將對公平交易的精神進行一次預演,你一定要小心從事,切勿激起民變。所有用度錢糧,宜寬不宜緊,先從遼東藩庫中領取,如果不夠再找本王。我要透過這次遷移,使民眾們知道,在遼東官府和他們是一條心,官府會把民眾的疾苦當成自己的疾苦。本王會時時關注,差事做好一些,希望成為日後的典範。”
對於姚善的為人,朱植是信得過的。按照他的想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執行政令還是無可奈何地需要依靠官員的道德。但時間一長道德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希望以一個人的道德訂立出一個制度的標準,再透過制度化推行下去。現在萬事起頭難,這遼東第一件事只能辦好不能辦砸。
朱植又問道:“葉將軍,遼東能種水稻嗎?”
葉旺心想,看來這位王爺當真是五穀不分,哪裡聽說過遼東能種水稻的,不過面上可一點也不敢露,回道:“遼東旱地為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