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何要投身革命?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撈錢、當官,勝則一擁而上,敗則一鬨而散,民族大義的口號不過就是掛在嘴上喊喊而已。當然,作為同盟軍,仔細甄別良莠後可拉攏可利用,但絕不能將他們作為革命的依靠,錢更不能胡亂地花在他們身上。而且,革命黨起事過於倉促,準備不足,屢屢失敗,非但靡費金錢,更損失了有生力量,得不償失。”
中國近代的會黨,主要是以遊民、流氓或無業者為主體的,優點在於這些人都處於社會底層,對社會現實有著強烈不滿,富有反抗性,容易一呼百應,也傾向於接受革命黨人反滿宣傳的影響。但缺點也很明顯:他們缺乏真正的革命覺悟,難以從事持久的鬥爭,一受挫折,更容易一鬨而散;缺乏嚴格的紀律,戰場上不服從一指揮,各自行事;成分複雜,有些人甚至打家劫舍,殺人越貨。
宋耀如沉默了一下,緩緩說道:“會黨確不足恃,雖然我也是三點會成員,但此點不必諱言。另外,據我揣測,欲籌款則必先發難,起事遂有倉促之嫌。”
肖志華很驚訝,這誅心之語出自宋耀如之口,意味著什麼?宋耀如已經受到了自己的影響,接受了自己的觀點,決心與自己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了?
第一卷 築基 第四十章 三點會
更新時間:2010…9…5 21:34:48 本章字數:2143
“這話太難聽,也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肖志華搖頭說道:“在我看來,沒有一個精通軍事的參謀班子才是其中的弊端。”
“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吧!”宋耀如苦笑了一下,沉默下來。
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肖志華的觀點或許有些另類,有些新鮮,但仔細思考之後,如果能悟到其中的關鍵,便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信服。更為重要的是肖志華的態度,絕不是謾罵和嘲諷,而是善意的提醒和真切的痛惜。
可愛的祖國正遭到了帝國主義的掠奪,正遭到滿清政府的禍害,戰亂不息,山河破碎,瘡痍滿目,民不聊生,亡國滅種之禍就在眼前。在肖志華看來,我們的祖國既雄偉,又孱弱;既富饒,又貧困;既美麗,又殘破。這種強烈的對比,使人更加體會到國家淪亡的可悲、可恥和可憤,更加感到那些革命家為救國救民而英勇戰鬥、斷頭捨身的可敬、可佩和可頌。
他們或許幼稚,或許衝動,或許目光不夠深遠,但這都不是嘲笑輕視他們理由,他們之樂於捨生赴義,是因為“祖國存亡在此一舉”,是“為天下人謀永福”。對於他們來說,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而是不惜為之捐軀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力量。他們為了推翻腐朽賣國的清朝政府,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富強,置生死安危於不顧,擯功名利祿於度外,拋頭顱,灑熱血,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高尚的革命情操,是中華民族永久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產。
穿越者又怎樣?難道就可以嘲弄他們,戲耍他們,利用他們,甚至殺害他們,然後不擇手段地攀上權力的頂峰,用沾著鮮血的手指點江山,振振有詞的說:我是穿越者,只有我才具有超越時代的眼光,只有我才能領導大家救中國。誰擋了我的路,我會毫不猶豫地一腳踢開。這就是唯利是圖、無情無義、後世信仰缺乏、物慾橫流的時代造就出來的怪物,連爹媽、妻兒、朋友都不放在眼裡的混蛋,還談什麼救國救民?
或許他們認為自己的目的是高尚的,於是選擇了不擇手段。或許,他們目標可以被達成,但是不擇手段的過程所造成的危害,很可能並不是高尚的目標所能夠彌補得了的。紙永遠是包不住火的,有朝一日東窗事發,可能曾經為之感動併為之出過一份力的人們發覺自己受了愚弄,反而會背離這個讓他們最初感到無比自豪和光榮的事業。
手段可以用,但絕不是卑劣無恥,當手段大於了目的,目的也就沒了存在的意義。肖志華絕不願做這樣的穿越者,他要讓大家知道,擁護一個偉大的領導不如擁護一個偉大的制度。一旦“領導地位”被無限“強化”,以後要返歸正常,是難而又難的。誰能保證自己已經作出了壞榜樣,還指望後來者不會有樣學樣。歷史上已經給出了答案,是的,以孫中山為例,他本人不會過於獨權,但繼任者卻顯然沒有這種道德覺悟。
“對了,耀如兄,上海附近的三合會中有沒有出色的人物?”肖志華在沉默半晌後突然開口問道。
宋耀如一下子被問愣了,肖志華一向對會黨很是厭惡,對他加入三合會頗不以為然,今天怎麼突然打聽起這個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