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1/4 頁)
ⅰ鋇耐迪��八鶚А毖現兀��熬刃恰甭碸�宸虼笠�彩芰酥厴耍�⒍右蛭�拔蠡鰲庇⒐�媧�錄�直揮⒐�>�翱哿簟輩壞們敖��衷諭庠�梢運狄丫�暇�恕�
雖然斯塔克下令封鎖訊息,但訊息還是洩漏了出去,俄國太平洋艦隊官兵計程車氣由此更加低落。而不久,中國軍艦重新出現在海參崴外海,接著又傳來長崎陷落地訊息,中國陸軍又開始炮轟海參崴,斯塔克認為與其在海參崴坐以待斃,不如突圍到“盟國”法國在日本地港口,保全太平洋艦隊,等待戰爭的結束。
他判斷,北洋艦隊是沒辦法攻擊法屬港口地(他好象忘了諾西貝都發生過什麼事了),所以日本的馬關就成了首選。
作為海軍的統帥,斯塔克也知道,太平洋艦隊一旦被北洋艦隊消滅對俄羅斯帝國意味著什麼。
而北洋水師提督葉祖圭也知道俄國人一旦跑到法國人那裡去後,北洋艦隊將不能採取有效手段對俄國人進行打擊了,所以立刻就針鋒相對的採取了“圍追堵截”的措施。
但讓葉祖圭十分鬱悶的是,海軍和陸軍一樣,彈藥也所剩無幾了,雖然從其它三洋水師那裡“調劑”了不少,但也還是不夠,為了節省彈藥,北洋各艦都是在“最有把握”的情況下才開火的,因此造成了數艘俄艦的逃脫,葉祖圭為了防備俄艦再次逃脫,開始在港外重新對俄艦實行封鎖,後來發現了俄國人給他們自己留的那個“緊急逃生出口”之後,根據蔡廷乾和蔣超英的建議,從國內把原先“定遠”、“鎮遠”和“濟遠”三艦的艦載魚雷艇給弄了過來,用於進攻海參崴港內的俄艦。
這也是北洋艦隊官兵在同俄國艦隊數次交戰之後得出的經驗。
上一次用“飛翔”、“飛電”兩艘大型航洋魚雷艇及驅逐艦進港偷襲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但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那就是,“飛翔”和“飛電”兩艘魚雷艇和“左隊一號”及“福龍”一樣,都是大型的航洋魚雷艇(可以說是早期驅逐艦的雛形),在海上憑藉高速攻擊敵艦是她們的專長,但如果用於進港偷襲的話,在攻擊敵艦的同時,她們較大的體型也容易遭到敵艦的傷害,而且港內並不寬闊的水面也不利於她們的機動,從上一次攻擊幾乎所有的魚雷艇和驅逐艦都被俄艦擊傷就可以知道。
再說了,俄國人給自己留的這個“緊急逃生出口”也只有體型較小的船隻可以出入。
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後,蔡廷乾和蔣超英提議,把北洋艦隊魚雷艇隊原先用於守口的“定遠”、“鎮遠”和“濟遠”三艦的艦載魚雷艇拉到海參崴來,用於執行進港偷襲的任務,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種艦載魚雷艇,北洋艦隊一共有6艘,“定遠”、“鎮遠”兩艦搭載的分別被命名為“定遠附屬一號”、“定遠附屬二號”、“鎮遠附屬一號”、“鎮遠附屬二號”,“濟遠”艦搭載的被命名為“中甲”和“中乙”,6艇為同級,均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艇體鋼製,排水量15。7噸,艇長19。74米,寬2。59米,吃水1。07米,採用1座汽車式鍋爐、1座蒸汽機,單軸推進,功率200匹馬力,航速15節,主要武器為2具356毫米魚雷發射管,艇上共配備2枚黑頭魚雷。
這型小噸位的魚雷艇採用的是成熟的全封閉設計樣式,整個外觀洗練整潔,像極了現代的潛艇。這其實是十九世紀中後期各國魚雷艇的典型特徵,艇上所有的人員都在內部活動,甲板之上看不到人員。雷艇的首部是前低後高的龜甲狀甲板,利於破浪,在龜甲狀甲板的末端中央連線著一個碉堡狀的司令塔,魚雷艇的操縱駕駛、魚雷發射都在這個有裝甲保護的部位裡完成,而在裝甲司令塔兩側,龜甲狀甲板末端左右各有一個蚌形開口,用來將魚雷運往佈置在艇首左右的兩具魚雷發射管內。司令塔之後的艙面是中間高兩邊坡的穹頂型,便於排水,甲板上除了煙囪和機艙棚外基本沒有多餘的設施,設計可以說是很先進的。
這些艦載魚雷艇從加入中國海軍開始,一直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在大東溝海戰中也只是起到了搭救落水的友艦官兵和“清掃”戰場上被打得不能動彈了的日艦的任務,在後來發生的歷次海戰中,這些艦載魚雷艇因為不易遠航,一直都被用於守衛港口和內河水域,潛艇部隊的出現讓他們的“用武之地”進一步變小,但現在,北洋艦隊和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對戰進行到了這個“特殊”的時刻,終於輪到她們一顯身手的時候了。
在葉祖圭的命令下,北洋艦隊的運輸艦把這6艘艦載魚雷艇都給拖了過來,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葉祖圭決定採取“夜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