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1/4 頁)
看樣子,日本人為了避免亡國,還真的照著這個“英日合邦”地計劃來了。
英國人也心知肚明,花費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佔領貧窮的日本是很不划算的,而且這還是在日本人故意“放水”的情況下才辦到的,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英國的利益,還不如“大方一點”,把自己所佔地地盤讓出去給列強作個榜樣,讓日本名義上恢復“獨立”,以同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來滿足列強地侵略胃口,維持亞洲的“制衡均勢”。
張伯倫還透露,這個“建議”已經得到了美國地“支援”。
大英帝國的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好啊!
佔地最多的英國這麼一樹立“榜樣”,又得到美國的支援,其它列強恐怕還真就得尋思尋思了,如果中國(加上朝鮮)也同意的話,在亞洲兵力極為有限的法國和德國也可能會同意,佔地第二多的俄國即使不同意,可作為“少數派”,想扭轉局面恐怕也很困難。
這樣,英國既可以保持在日本的優勢利益,還能獲得日本人的感激,間接也達到了抑制俄國擴張的目的,可謂“一舉三得”。
但是這樣一來,一個“主權獨立”(實際上受英國控制)“領土完整”的日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成為中國的心腹大患。
孫綱看著一臉“誠懇”的張伯倫,心下暗自竊笑,如果是在以前,大清帝國的那些昏庸之輩外交上只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說不定就同意了。可這回,英國人碰上的是“幾千年才出一隻”的“小小蝴蝶”,嘿嘿,還想抓中國人的“大頭”,可就不好使嘍。
按照“既定方針”,張蔭桓沒有對張伯倫的建議表示同意還是不同意,而是反過來向張伯倫建議,英國為什麼不把現在佔領的日本地方變成大英帝國的直轄領地呢?對於不馴服的地區完全可以“仿印度成例”,沒有必要搞得這麼麻煩,還得列強“同意”,張蔭桓表示,中國將絕對支援英國對日本的佔領,“承認英國在日本的一切權益”。
這個“仿印度成例”的建議是孫綱提出來的。
1849年英國征服印度全境後,因為印度國土遼闊,民族成份複雜,治理起來相當困難,所以英國對印度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整個印度的領土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由英國直接佔領,成為英國的“直轄領地”,然後劃成若干省和地方,設定行政機構治理;另一部分是受英國控制的“藩屬”(就是史書中說的“土邦”),類似“保護國”,以歷史階段的不同大概有500到600個,“直轄領地”和“土邦”犬牙交錯,把整個印度的領土分割得支離破碎。
這些“土邦”面積大小不一,大的象海德拉巴和邁索爾,和義大利差不多大,小的只相當於一個城市,這些“土邦”名義上是獨立的,“土邦”由王公治理,王公可以世襲,但其實都是英國的傀儡,英國透過這種直接和間接控制的手段,牢牢地掌握著印度。現在日本也到手了,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幕府時期,不也是“各藩林立”,象印度一樣嗎?乾脆就照“印度模式”來得了。
(二百一十)明石來拜
張蔭桓按孫綱的意思向張伯倫提出了這個“完全替英國著想”的建議,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對日本沒有領土野心,只是不希望日本明治政府再存在的意思。
可能是中國人提出的這個“建議”實在出人意料,但又具有極大的可行性,而且中國又表明瞭如果英國同意這個方案,中國(還有朝鮮)將對英國“全力支援”,張伯倫考慮再三後,表示要向國內“請示”後再作決定,然後同中國商討,共同“行動”。
由於感受到了中國對英國的“親善”,張伯倫十分滿意,對於中國和朝鮮提出的“追懲兇手”的要求也表示答應。
英國人走後,金舜姬他們回來了,她告訴孫綱,英國人救的確實是朝鮮國王,他們的健康狀況目前良好,但是因為受了閔妃被害的刺激,李熙國王的情緒一直處在悲傷之中,動不動就和大院君大吵起來。他們目前在一所醫院裡,已經由英軍嚴密保護起來,朝鮮使團也派了人在那裡一同守護。
既然確定了朝鮮國王的身份,孫綱他們便一起前去醫院探望這位經歷坎坷的國王。
剛一見到這位才四十多歲的國王,孫綱還是嚇了一跳。
這位國王面貌清瘦,看上去和實際年齡差不多,可頭髮已經變得花白了,眼睛裡滿是哀愁,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大院君一看就是個典型的老倔頭,鬚髮皆白,目光炯炯。世子是一個看上去有些病病歪歪的年青人。沉默寡言,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