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2/4 頁)
起來的啊!方法很簡單,就是砍光森林和填平沼澤,這樣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瘴氣的危害。當然,那是攻佔以後的事了,我們趙國的氣候與其頗為相似,而軍隊又有南洋作戰的經驗,對瘴氣的抵抗力要比大宋軍隊強得多,基本上是可以無視的。多山地形才是真正的麻煩,只要他們分兵把守各個天險隘口,確實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如果有一支軍隊,能夠攀越看似無路的群山峻嶺呢?大理國的國境線如此之長,他們能防得過來嗎?而很不巧,我的近衛師就是這樣的軍隊,所以征服大理國遠比你想象的要容易。但是,佔領容易,守住難,大理國在文化上,漢化程度已經相當高,族群上與我們也相差不大,所以問題不在於漢化上。中原之人一直看不起那些來自窮鄉僻壤的,所以中央政權派駐那裡的地方官往往橫徵暴斂、草菅人命,根本不把當地人當人,結果不出五十年就又被趕了出去,前面那麼多的錢糧和士兵都白費了!所以,這前兩任地方官極其重要,如果用人不當就會前功盡棄!”
“殿下高見,”,聽到這裡虞允文也深表歎服,他接下話題說道,“至於地方官嘛,大宋境內官員如此之多,幾個清正廉明又知道變通的應該還是找得到的,至於朝廷派誰去嘛,殿下到時候可以再想想辦法,必要時施加些壓力也是可以的,畢竟事關重大。”
趙抗聽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說完大理國,接下來虞允文就說起了吐蕃,吐蕃曾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但現在早已經四分五裂。隨著佛教傳入並在吐蕃紮根,吐蕃目前已經成了一個靠著佛教維繫起來的鬆散聯合體。吐蕃本土地勢極高,是真正的易守難攻,從古到今,還沒有一直軍隊成功攻入吐蕃精華地帶的。地利優勢世上罕有,而吐蕃人又驍勇善戰,很容易便能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即使是大唐極盛時,對吐蕃也是以拉攏為主,儘量避免與其交惡。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大衰,吐蕃便乘勢而起,瘋狂擴張,領土擴大了一倍有餘,後來甚至多次攻擊中國本部,唐末連國都長安都被吐蕃人佔了兩次,可謂奇恥大辱。
佛教傳入後,吐蕃人的侵略性大為收斂,不久便都退回了本土。儘管如此,他們尚武的民風並未有明顯的改變,仍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虞允文的結論是“吐蕃雖然現在沒有什麼威脅,不過萬一被敵對勢力拉攏或挑唆,便會變得相當麻煩,地理上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還是想辦法將其控制住比較穩妥。在下的看法是,既然吐蕃崇尚佛教,不如從這方面入手較好。”
虞允文很明顯還不知道趙抗如今可是佛教高僧口中的“佛敵”,說出的辦法形同廢話。但趙抗並未生氣,只是淡淡地說明了自己和那些宗教界人士的關係很糟糕,然後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沒有武力做後盾,總是不可靠的,從沒人攻上去過嗎?那是以前罷了!”
雖然有些保留意見,但虞允文內心深處其實很贊同趙抗的說法,不過“攻上”兩字可不像說的那麼輕鬆!
講了一夜,話題終於要回到大食上來了,而此時天色已經大亮,趙抗又不想中斷這次難得的會談,便派人通知那些大臣今天的朝會取消,讓他們忙他們自己的事去。
雖然一夜未睡,但不知道是兩人都精力過人,還是談得興起所以不覺得累,此時兩人都沒露出半點疲憊的神色。趙抗吩咐好後一回來,虞允文便繼續說了下去。
“大食的問題必須解決,但要徹底解決,目前趙國還沒這個實力。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讓兩國的關係暫時恢復和平。大食人也是欺軟怕硬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示好他們只會認為趙國軟弱可欺。所以必須軟硬兼施,先發動一次大的戰役,將他們打疼了,然後再稍稍出讓部分利益,應該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了。”,虞允文很快就說出了他的解決方案。
“呃,有理,但是這戰役的目標是什麼,該攻擊哪裡,怎麼打呢?上次雖然大食人損失不小,但大部分都是颱風造成的,他們未必心服。的確是必須打一下而且不能光是防守,必須主動進攻才行!”,說到這裡趙抗命人取來目前最大的航海圖,與虞允文探討起來。說是目前最大的航海圖,但事實上只標註到天竺一帶,而大食本土則沒有確切的資料。漢人太自負了,根本就懶得了解周邊的文明,與大食人做了幾百年的生意,居然連他們到底在哪兒都沒弄清楚
第二百三十四章 對牛彈琴
虞允文大概也想到了這點,臉色有些凝重,但很快便變得專注起來。過了一會他伸出手指指向某地,“就攻擊這裡如何?”
虞允文所指的地點乃是錫蘭島,目前隸屬於天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