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3/4 頁)
如今的營州已經佔據了遼西和遼東中南部的廣大地區,相當於平州、薊州、檀州、幽州之總和。在營州長史府的規劃中,遼西的柳城和燕郡為生產基地,白狼水沿岸和醫巫閭山以東的草原將成為營州的畜牧基地,遼西的錦縣和遼東的遼縣、建安縣則為糧食基地。如今柳城和燕郡的佈局已經完成,牛羊和戰馬的畜牧已經形成規模,剩下的是加快遼縣和建安縣的佈局。吳中佐和程奢的任務比較繁重,除了整修城池和府衙、房舍外,還要儘快完成春耕。
李誠中在這次東征中,最重大的戰果其實還有一項,就是不聲不響間便將遼東南部的大平原收歸治下。與遼西多山的地形相比,遼東就太過肥沃了,這裡地勢平坦,河流眾多,大片大片的可耕地四處可見,自古便是關外的重要糧食產地。所以新任遼縣縣令吳中佐和建安縣縣令程奢的任務很重,他們要趕在春耕結束前儘可能多的組織百姓完成耕種任務。第一年的計劃是十萬畝,第二年的計劃是三十萬畝,到第三年,遼東將開墾出八十萬畝土地,為營州打造出一個“遼東糧倉”。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長史府組織了千頭耕牛、大批種糧和大量農具前往遼東,這些物資將盡快傳送到兩地的十萬百姓手中。
當然,李誠中最關心的還是兵甲的製造。眼看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擴軍,他不得不為此辛苦操勞。
柳城和燕郡的作坊在營州長史府和營州軍總部虞候司後勤處的刻意引導下,大部分都轉向了軍工生產,柳城依靠東山鐵礦重點生產兵刃,燕郡依靠醫巫閭山以東的草場重點生產衣甲。城中的作坊也形成大小不一的佈局,柳城李記、杜記、王記和燕郡裴記、盧記為最大規模的五家作坊,分別僱傭工匠上百人,為營州軍提供成套的完整裝備,中下游則有數十家作坊為其供應零配件。這樣的生產格局形成了規模效應,配以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效能比去年冬天要高上三倍不止。
以李記作坊為例,他們生產的成品木槍結實耐用,還兼有一定的韌性,可以保證槍頭刺入人體後順利彈出。這樣的木槍就算放到中原地區的高明師傅眼中,也是上好的兵刃,十杆木槍中往往出不了一杆。但在李記,這樣的木槍卻是量產的,如果為他們提供材料的中下游作坊保證供應的話,他們全力開工,可以達到月產一千五百杆的水平,每月為營州軍裝備三個槍兵營!
再以裴記和盧記為例,他們僱傭的工匠更多,其中包括大量的女子,同時還有數十家布鋪、皮鋪為其供貨,兩家合力開工的話,營州軍定製的冬季作戰服如今已經可以月產兩千套,以此刻更加簡單的夏季作戰服而言,甚至可以達到恐怖的月產四千套之水平!
至於皮甲,對於形成了劃模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而言,只要前期的皮具儲備充足,其生產難度其實還不如夏季作戰服。
讓李誠中欣喜的是,弩的生產織於突破了原有的桎梏,於正月開始,其產量節節攀升。其實短弩的生產難點在於其靈巧的部件和複雜的構成,但李誠中並沒有痴心妄想於連弩的立刻出現,其中涉及到的彈簧自動上弦這一技術難關還沒有攻克,他要的只是單發上弦的手弩。事實證明,勞動群眾的智慧永遠是不能低估的,一位兵器裝備科的工匠改進了手弩的設計,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能連發三弩的手弩。
嚴格說來,這種手弩還不能算作連弩,因為它並非自動上弦。其設計的構思在於,將弩身改寬改長,在弩身上同時拉出三條前後錯落卻並行的弩道,安裝三支弩箭,分別對應三條短弦。扳機也有三個,立在下方可以用手指扳動的三個位置,士兵依次扳動對應的扳機,便可連續發出三弩。只不過這樣的手弩比原來要大上五成,不過還在可以單手使用的範圍之內。而且因為弩弦較短,比起原來可射八十步的距離而言,要減少許多,有效射擊距離只有五十步。不過這已經很驚人了,營州軍騎兵營下一步的訓練將與之相配套掠過敵陣的距離縮短為五十步,這是很有難度的事情,不過只要苦練,還是能夠達成的。
這樣的手弩零件更多,夾加精細,但有了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產量也不算太低,每月可以勉強達到一百具。
相比起常用軍備而言,陌刀的產量就要低很多,其生產速度甚至要低於弩。
這種重型兵刃的難度在於百鍊的工藝以及巨大的用鐵量。直到四月,李誠中期盼了一年多的陌刀才堪堪打造了百機,同時挑選身材高大、力量強壯計程車兵成立了陌刀都。李誠中原先還想成立重斧都,但兩者效用相當,在威力上重斧卻遜色於陌刀,所以乾脆一門心思搞陌刀。
陌刀戰術雖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